愛伊米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上海人見面打招呼,怎麼問候的?“儂飯吃過了伐?”,簡單一句話,說明在上海人生活中,主要還是以米飯為主食,麵食一般是用來作為點心的,“陽春麵”就是點心的一種。所謂“陽春麵”,實際就是“光面”,不加任何“澆頭”。正因為沒有澆頭,所以對湯底要求非常高,會用骨頭熬出來的高湯作為湯底,味道鮮美。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麵條煮熟後放入湯底內,這放法也頗有講究,手勢很重要,三層面,一層疊一層,要是端上來的陽春麵,麵條爛糊嗒嗒,這家點心店的水平也可想而知。陽春麵也有紅、 白湯之分。正宗上海陽春麵是白湯,而紅湯陽春麵,則是從蘇幫面傳承過來。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好的陽春麵,“清湯裡的各種作料,比例適中,調配合理,湯味不鹹不淡,不油不清;麵條製作精良,不粗不細,下麵條時,時間和火候掌握的恰到好處,從大鍋裡撈上的麵條質地合適,吃在嘴裡很爽口,不硬不爛。”在上世紀80年代,陽春麵是麵食類中最經濟實惠,一碗麵也就一角幾分錢,以後隨著物價的上漲,它的價格也有所上升。條件好點的食客們,還會加點“澆頭”。其中,雪菜肉絲麵是名氣僅次於陽春麵的上海面。老早辰光,上海滄浪亭麵館的雪菜肉絲麵屬上品。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陽春麵”之為上海的特色,就像大餅、油條、豆漿、粢飯“四大金剛”一樣,乃是深深與上海人的生活維繫在一起的。陽春麵,雖說便宜,但依然保持著蘇、滬菜點的風格,不即不離、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在這裡顯現出來,以至於很多旅居海外多年的朋友,回滬後非要在路邊的小店吃上一碗陽春麵,方才有了回家的感覺。那麼,為什麼一碗簡簡單單的光面,要叫“陽春麵”呢?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這就說來話長了。這話“長”要長到秦始皇的時候,我們知道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卻不知道秦始皇也統一了曆法,以夏曆的十月為正月,這個月又稱,“春”。這十月和陽春的關係,後來被引用到了上海的切口中,“陽春”就是“十”。過去這種面,每碗賣十文錢,乃是販夫走卒之食,因為光面不好聽,於是用價錢代面名,便成了“陽春麵”。另外有種說法是從“陽春白雪”而來,這面光光什麼都沒有,這雪白白也是什麼都沒有,於是成了面名。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陽春麵的鮮,絕對不是味精、雞精的作用,在上海開埠之際,上海還沒有味精這東西呢。陽春麵的湯所以鮮,是因為它是用骨頭熬出來的。湯熬好以後,還要沉澱過濾,這樣出來的湯,用上海話來說,就是“鮮是鮮得來,眉毛都要落脫哉”!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面吃得意猶未盡之時,頭上微微滲汗,身上微微暖和,待想再撩一筷,可惜面已盡!面盡之時,“意盡”。此時,可悠悠端起湯碗,慢慢呷上一大口。濃骨鮮湯,滋味散漫,迴旋於嘴,最後深埋於心。放下大碗,抹去額頭微汗。如此反覆喝湯,一碗陽春麵,才能算真正地吃完。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大熱天就不對了,熱天赤膊,以為天經地義。吃碗陽春麵,面沒吃完,身上老早脫光了——“脫光”吃“光面”,估計也算是過去,上海弄堂裡吃麵的一道風景了。

上海美食:這一碗毫不起眼的麵條,搭載的是這座城市幾十年的記憶

說到這裡,估計朋友們已經留口水了,那麼,怎樣才能讓一碗普通的面“陽春”起來呢?一碗小小的陽春麵,就能為我們勾勒出一幅,上海人的生活畫面,你說,厲害不厲害?難怪有人說:要想學做上海人,必須先從吃“陽春麵”學起——我們也拿來借用一下:要“看懂上海”,先從上海人的這些小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