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華州人上世紀愛吃的那碗“蒸碗子”

為了那碗“蒸碗子”

作者 杜明科

“蒸碗子”是啥?

“蒸碗子”是西北人每逢喜慶的事兒,請客待客做“席”時的一道菜。這道菜以白菜、土豆、蘿蔔為主,再加放幾片肉片在碗內,以鍋而蒸的蒸肉。“蒸碗子”類似現在的粉蒸肉做法。

華州人上世紀愛吃的那碗“蒸碗子”

華州蒸碗 孟光榮提供

“蒸碗子”,這在人們天天有肉吃的當今,絕不是什麼難事,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困難時期,那就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兒了。

要說為了那碗“蒸碗子”的事,這就必然要說起我在家鄉時,參加興修水利工程的事兒……

七十年代初的那年月,我還就十七八歲。響應縣委的號召,我和一幫同齡的夥伴,就去了遠離家鄉30華里,一個名叫橋峪的地方修水庫。

橋峪水庫是全縣最大的水庫,修好它,可以解決五個鄉的澆地用水問題。水庫雖說30華里不算遠,但離開家幾十里路,且是去一月倆月回不了家,那還叫人真是有些不太樂意,因為我這個被父母寵愛的“老小”,能適應那衣服都要自己洗的獨立生活嗎?母親更是放心不下。

臨別那天,母親幫我行裝。出門時,母親的淚花在眼睛裡直打“轉轉”。那時,我也沒給母親打個“保證”什麼的,寬慰一下母親的心。我拉著架子車一扭頭,就與村裡一個夥伴C離開了村子。

水庫是個火熱的場面。那裡真是車水馬龍,來自全縣的上千名民工,都拉著架子車裝土、運土到正在建設的水庫壩面,24個小時晝夜運轉。

水庫上年輕人多,特別是下大坡時,一人“駕轅”拉車,一人站立車後。“駕轅”者再壓撬車杆“放飛車”,那真是令年輕人過癮。但這種方法,出了不少的“車禍”,有重傷的,還有要了性命的,真是悲哀。

為了安全,水庫工地指揮部提出“飽裝穩運”的安全要求,也就是車裝滿,慢下坡,把土安全運往壩面。我和夥伴C兩人一車的車組,按要求把車上的土裝得最滿,下坡執行時,肩扛車轅,執行得最穩,一時間,我們成了水庫上的“先進車組”。

水庫宣傳部把我和夥伴的事兒編成快板,在遍佈水庫各角落的大廣播上宣傳。指揮部又讓我參加水庫“先進車組”事蹟報告團,到各鄉駐地巡迴經驗介紹。我記得當時最樸實的一句話就是:水庫領導叫咱飽裝穩運,咱就做好唄!

在水庫上,我還加入了共青團,實現了我成為共青團員的夢想。再後來,我還作為水庫派出的代表,參加了全縣共青團第三屆代表大會。

話又說回來,我們在水庫工地每天勞動強度很大,每個班次裝車運土,上上下下十幾趟,那也是很累的啊!有時一回駐地,還沒吃飯就呼呼睡著了。

華州人上世紀愛吃的那碗“蒸碗子”

當年的橋峪水庫工地 張韜提供

那年月,雖說累,但水庫工地食堂每月還能給我們吃一次“蒸碗子”,算是改善伙食。我們每月就盼著這一天。

有一天,我給“車友”C說:明天吃“蒸碗子”,我想把那碗“蒸碗子”給我媽拿回去。“車友”C也是個孝順孩子,我的想法得到他的支援,兩人一拍即合。

水庫上四班三運轉,其中有一個“後夜班”是早上8點下班,第二天下午4點才上班。我和“車友”C打算用這個“空檔”時間下山,把那個“蒸碗子”給爹媽送回去。

那是仲夏的一天,我和C下班步行3里路後,從工地回到駐地食堂。那香噴噴的“蒸碗子”好誘人吆!我倆每人領了一個“蒸碗子”和兩個饅頭。匆忙中,我倆各吃了一個饅頭,就上路了。

為了保證“蒸碗子”便於攜帶和不落塵土,我倆又小心地都在自己的“蒸碗子”上反扣了一個碗,把“蒸碗子”和饅頭用布袋包嚴實。

要回家見爹媽,那就別提有多高興啊!聽說有一條稍近的路,但道路崎嶇,時而要穿過羊腸小道,時而要跨越丘陵坡地(陝西人稱其為“塬”)。我們沒走過這條路,但為了早到家,就還是選擇了這條近道走。

“哎呀”!

我聽C喊出了聲音。定情一看,走在後面的C被路上石子絆倒了,“蒸碗子”有一點拋灑。我趕忙扶起他,並重新裝好“蒸碗子”。

我也提醒自己,一定不要跌倒。還真是怪了,沒過五百米路,我也給跌倒了,但我的“蒸碗子”沒有拋灑。

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我倆真不知道走那條路,也沒有人能問。我說:“瞄準朝東的這條路沒錯。”誰知越走離回家的方向越偏,這不免又聽到C的“責怪”玩笑。

就這樣,從上午10點,走到下午3點。上午吃過的一個饃饃,到這會兒也的確就很餓了。走了五個多小時,我們終於到家了。

見到爹媽,我趕快掏出“蒸碗子”。母親看到“蒸碗子”,她哭了。她老人家“責怪”地拉著我的手說:“你在水庫上都是那麼的累,你又是長身子的時候,你還把‘蒸碗子’拿回來幹啥?一定要留下自己吃嗎。”

我本以為我媽會很高興,沒想到她老人家是那麼心疼孩子的“責怪”。我趕忙說:“我是吃了一個饃的。”

一時間,家裡的氣氛似乎“凝固”了足有三分鐘。我父親在一旁說話了:“娃把‘蒸碗子’那麼遠路拿回來,就不要‘說’娃了”,這時,站在旁邊的二哥拿來幾雙筷子,大家坐定才吃起了這碗“蒸碗子”。

母親就只是吃菜,卻把肉夾給我面前的碗裡。我說:“媽,我們在水庫上經常吃肉,我就不吃了。”

母親這才把我夾到她碗裡的肉吃了,但我從母親臉上看得出,母親疼愛孩子的那份“酸楚”的神情。

我還告訴母親,幾個月前,我在水庫上入團了,又被選為團員代表,還要到縣上來開會哩。母親還是用那句樸實的話叮囑我:“要好好幹”……

華州人上世紀愛吃的那碗“蒸碗子”

作者與愛人合影 杜明科提供

那碗“蒸碗子”的故事,三十八年過去,我怎能忘記它?當今,父母雖已離我而去,但我想:我若有閒暇功夫時,一定要再去走走那次從水庫下山,給母親送“蒸碗子”的那條路,重溫兒子對父母的那份深重情感,感恩懷念善良的父母。

原華州之家

原文杜明科

編輯:華州之家、華州文史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