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金秋九十月,又到了魚肥蟹美的季節。同學家所在的鄉村,雖然較偏僻,但靜美如同世外桃源,四季風景分明,瓜果蔬菜應有盡有。我們三五好友,也常被老友邀請去農家相聚。今年中秋節的前些日子,老友就開始不斷相邀了,說稻田裡的禾花魚肥美正當時,可以一起來品嚐了。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相聚的兩三次,我都錯過了,錯過了稻田放水捉魚的快樂時光,也錯過了與大家一起圍坐開懷暢飲美酒和吃柴火清煮禾花魚的開心時刻。看著她們發在群裡有關禾花魚的一張張讓人垂涎欲滴的照片和一個個小影片,不禁勾起了我對禾花魚的美好回憶。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剛出稻田的禾花魚

“禾花魚下酒,見者不走”,足見其鮮美誘人,饞得人都挪不動腳步了。家鄉還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諺語“臘魚仔送飯,鼎鍋刮爛”,短短九個字,便形象生動地道出了用禾花魚烘製的臘魚如何美味可口,讓人慾罷不能,吃得根本停不下筷,以致後悔米飯煮少了,快要把煮飯的鼎鍋都刮爛了。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臘魚仔送飯,鼎鍋刮爛

那麼,既下酒又送飯的禾花魚究竟是怎樣一種魚呢?據《志書》記載:鯉魚體扁、口有須;每年穀雨前後,松枝置池,魚遺籽松上,不久出,苗針大小;待大如指,分置田中,稻花落水,魚唼之,即肥兩三寸,謂之禾花魚,有紅者,呼之金絲鯉;竭水澤魚,骨軟味尤美。

我們常見的禾花魚是一種體色烏黑透亮的鯉魚品種,即烏鯉,是桂林市全州、資源、興安等縣有名的土特產。尤以全州縣龍水鎮的禾花魚最為出名,相傳,龍水鎮是禾花魚的發源地。

禾花魚因放養在蓄水的稻田裡,當稻子抽穗揚花時,採食飄落在水上的禾花而得名。其刺少肉多,肉質細膩,骨軟無腥味,湯鮮味美,蛋白質含量高。

傳說,清代乾隆皇帝巡遊江南,到了桂林府,吃了全州的禾花魚後大為讚賞,意猶未盡,一道聖旨命廣西每年進貢禾花魚。從此全州禾花魚成為朝廷貢品,譽滿京城。它被人誇為,有鱖魚之鮮嫩,卻避其華貴;舉草魚之價廉,卻避其草腥;呈鯽魚之小巧,卻避其多刺;比江、河鯉魚更富營養,卻避其鱗粗刺多。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禾花魚的吃法,我將之歸為兩種,一種是“鮮”吃,另一種是“臘”吃。“鮮”吃,就是吃剛剛從稻田裡捉出的新鮮魚,吃它的肥嫩鮮美,湯甜可口。鮮魚煮法多樣,可開湯,可黃燜,可油炸,可清蒸等等。各種煮法風味不一,百吃不厭。開湯清淡,魚鮮湯甜;黃燜紅燒,料香味醇,餘味無窮;油炸酥脆可口,唇齒留香。

家鄉人煮禾花魚時,既不刮鱗,也不剖腹去內臟,而是拿一根竹籤或牙籤從魚鰓處戳一小孔,用力一擠,苦膽即出,這樣既保全了魚的完整,也保留了禾花魚的原味。

煮新鮮的禾花魚時,用土陶罐或紫砂鍋煨湯最能保持原汁原味,如果能用山泉水或清甜井水煮,味道會更鮮美。先將去除苦膽的魚雙面稍微油煎一下,然後移入罐子或煲的冷水中,加蓋用大火燒開,加點料酒去腥後轉中小火慢燉,待其湯色乳白,魚體熟透,再加塊嫩豆腐或者少許白蘿蔔絲繼續燉三五分鐘,即可加鹽調味出鍋。這樣做出來的禾花魚湯鮮甜味美,令人垂涎,連喝三大碗都不過癮。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新鮮禾花魚可煎煮,可煲湯

鮮魚出田後,如果放在別的地方飼養,時間久了,便會失其真味。聰明的家鄉人,為了將豐收的魚儲存時間久些,便想出了將它們烘製成臘魚的方法。先用鹽水煮一煮,然後放在柴火灶上烘乾製成臘魚。這樣製做出來的禾花魚香氣如故,被稱為臘魚仔,其成品金黃油亮,讓人聞香生津,久食不膩。

吃臘魚仔,就是被我歸之為第二種吃法的“臘”吃。臘魚仔可蒸可煮,蒸煮前用溫水泡軟,蒸時可放盤中入鍋隔水蒸,也可以直接放在快熟的米飯上蒸。

煮臘魚仔,家鄉人喜歡從自家罈子裡挖出醃的酸海椒和酸豆角搭配,海椒酸辣入味,豆角爽脆有嚼勁,加上臘禾花魚的香,多種味道碰撞出的那種奇妙的感覺,不僅俘虜了舌頭,也俘虜了吃魚人的五臟六腑,往往吃得滿頭大汗,酣暢淋漓,喝酒的人頻頻舉杯,吃飯的人吃了一碗又一碗。果真是“臘魚仔送飯,鼎鍋刮爛”!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臘魚仔配酸豆角,令人食慾大增

經過烘製的臘魚仔,能儲存較久的時間,便於攜帶和郵寄,也解了遊子們的饞。那一年,小叔去我所在的城市辦事,便給我帶了兩紙箱禾花魚罐頭,令離鄉多年的我感動又欣喜。家鄉的味道,親情的溫暖,都在這魚裡了。我不捨得一下吃完,一盒魚罐頭拿出來慢慢地吃,細細地品味,邊吃邊回憶那些已逝去的童年時光。

猶記得小時候,禾花魚出田的季節,幾乎家家戶戶都要煮來嚐鮮,有的人家煮魚,還會放點海椒茴香和幾葉紫蘇去腥增香,一家煮魚,整條巷子都香味撲鼻。有淘氣的小饞孩便會循香追跡,找到煮魚的人家,蹭吃一條魚尾,方戀戀不捨地離開,回家便吵著要父母也煮禾花魚。於是,第二日的中餐或晚餐,小孩的飯碗裡,便臥著一尾煎得焦黃焦黃香噴噴的禾花魚,孩子端著魚碗,穿街走巷,喜滋滋地向要好的小夥伴展示道“我們家今天也吃禾花魚啦”。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煮魚時,放幾葉紫蘇,去腥增香

而我小時候卻甚是害羞,吃魚的時候,不敢也不願端著飯碗走街串巷,常常是坐在家裡,靜靜地吃魚。父母也很喜歡吃魚,但煮魚最拿手的卻是父親,父親會煮魚,也會挑魚。聽父親說,冬田的禾花魚好吃,特別是有兩片魚白的雄魚,味道更勝一籌。為何冬田禾花魚好吃,小時候也沒探究過為什麼,後來才知道,因為全州大部分地方種稻谷,一年都種兩季的,在頭季稻田裡投放魚苗,由於生長時間不長,禾花魚尚未屯積足夠脂肪,用家鄉話說,味道就欠點火候了。而留下來繼續在二季稻田裡採食禾花的魚,已被養得豐膄多脂,每尾體重約有二三兩以上,各方面已成熟,自然肥嫩鮮美了。

有時,中午放學回到家,便會看到盆子裡遊著一尾一尾禾花魚,知道是父親買魚了,中午有魚吃啦,內心歡呼雀躍。當聽到廚房裡滋滋的油響,聞到魚香時,便忍不住偷偷去廚房瞄一眼,此時往往看到父親正彎腰認真煎魚的背影,旁邊菜板上,已擺著從罈子裡挖出的一白瓷碗紅紅的酸海椒和兩紮酸豆角了,還有拍好的蒜米和切好的生薑。雖然知道馬上就要開飯吃魚了,但有時還會忍不住趁父親不備,溜去菜板那,扯出一根長長的酸豆角,當成零食,仰頭扔嘴裡嚼吧嚼吧,那酸爽的滋味真帶勁。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那叫飯前開胃菜。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將魚煎至兩面金黃,配紅海椒和酸豆角煮

終於等飯熟魚煮好,一家人圍坐鍋前時,看著鍋裡熱氣騰騰的一條條被煎得兩面焦黃的魚兒,浸在紅海椒和酸豆角燜煮後的醇濃乳白湯汁裡,香氣四溢,聞香生津,筷雖未動,口水倒先流出來了。為了避免我們小孩子迫不及待夾魚被燙到手,父親常會親自夾起一條條的魚兒分發到我們的碗裡。然後他給自己倒一杯酒,慢慢喝,目光也時不時停留在孩子們身上,而他的孩子們,正專心致志津津有味地吃魚兒。

吃魚時,我常常先用筷子從魚肚處輕輕撥開,挑一筷子魚肚子裡白白的豐脂,放入口中,入口即化,脂香四溢。待愜意地享受完兩片魚白和細膩的魚肚肉,然後再細心地挑刺吃魚尾,最後豪氣地吸吮濃汁飽滿的魚頭。每一處都有驚喜,極大地滿足了味蕾的需求。吃魚的那一整天,都是開心快樂的,是回味無窮的。當然,令人回味無窮的,還有一家人圍坐吃魚的那些美好時光。

家鄉禾花魚,下酒又送飯

可是,如今,再也吃不到父親煮的禾花魚了!父親,離開我們,已經八年多了!多希望,時光能倒轉,再回到那些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多希望,一覺醒來,一切如舊,母親在縫衣,父親在廚房,正彎腰為我們煎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