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何今人不悲秋,古人總是悲寂寥?

自古逢秋悲寂寥

為何今人不悲秋,古人總是悲寂寥?

為何一到秋天詩人們就通通要出來寫詩“發洩”?武俠們也通通要出來“掃”落葉?非要讓秋天寂寥的氣息飄到每個人的鼻腔中,浸入每個人的腦海裡。

秋,在古代,給人的感受多是寂寥。就連那些守邊關的鐵血將士們都絲毫按耐不住悲涼的情感。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究其原因,惆悵和寂寥實際上是以下幾大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為何今人不悲秋,古人總是悲寂寥?

風景

一到秋天,草木開始凋零,又到了動物們……躁動的季節。不過這個季節裡,動物們躁動的方式與春夏不同,秋天風景的寂寥少不了他們的“貢獻”。

秋天的傍晚,鶩非要趕著在晚霞出現的時候才獨自往天上飛,刻意製造一種悲涼的意境在這樣的背景畫面中。

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等到了天黑以後,烏鴉更不會閒著,挑準了同一個時間傾巢而出,在月夜叫喚,製造出一種世界末日的即視感,真的讓人慎的慌。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張繼《楓橋夜泊》

為何今人不悲秋,古人總是悲寂寥?

娛樂

古人其實很會玩,那個時候沒有汽車,沒有手機,沒有wifi。平時能把生活過得有聲有色的,一到了秋天,他們卻只能靠專注度來娛樂了。

如今我們出門玩耍坐著車兒可以聽著歌,可以看個電影甚至玩玩遊戲,古人不行啊,除了念首詩詞外總得想點辦法自娛自樂一下。寂寥中找有聊,越找越無聊。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山行》

到了夜晚,就更沒得玩了,只有幾個人圍坐著聊天才是解悶的唯一法寶。可要是就你一個人呢?恐怕連螞蟻,螢火蟲什麼的都變成了你的玩具。拿個蒲扇扇螢火蟲,好玩嗎?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為何今人不悲秋,古人總是悲寂寥?

交通

最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交通不便導致的思鄉心情之切,那個時候要是有高鐵,誰還會關注路上的楓葉紅還是二月花紅?看都看不清。

九月的一天,寫信給北方的親友,回答他們在三月份問多久回來的問題,這封告訴他們不知道啥時候能回去的信,明年三月份他們應該就能收到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李商隱《夜雨寄北》

沒辦法,去不了遠方只有眺望遠方,這也就是古人為什麼那麼喜歡登高,喜歡登樓,上了樓更寂寥了。所有的惆悵想說說不出來,天氣也變涼了真是好個球(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醜奴兒》

為何今人不悲秋,古人總是悲寂寥?

喝酒

說到底,還是因為古時候的酒不那麼好喝。如若不然,看到的風景會更加的美輪美奐,娛樂的方式可以更瀟灑自在,就連旅途也增添了很多怡然之樂。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晏殊《浣溪沙》

古代的悲愁就只能透過抒懷去寄託了,而今天,叫上兄弟好友喝一壺酒就行了,如果不行,就喝兩壺。

不喝酒的詩人就只剩下了惆悵。寫一句詩詞喝一杯酒,只有這樣最優哉遊哉。現在人其實更寂寥,只是當今濃郁的美酒完全可以掩飾秋日的寂寥。

為何今人不悲秋,古人總是悲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