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1941年末的蘇軍反擊,本想一舉消滅德軍,最後一腳踢在鐵板上

1941年12月5日-6日,蘇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擊伴隨著寒風與暴雪開始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起初認為這是蘇軍慣例性的區域性反擊,但很快就意識到這不是什麼區域性反擊,而是一次全面反擊。對於當時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而言,堅守莫斯科周邊地區的戰線已經是不可取的。部隊缺衣少糧就算了,士兵還有大量凍死凍傷的,如果嘗試堅守戰線那必然是自取滅亡。於是德國中央叢集的各部隊果斷採取了一個策略——風緊扯呼。

1941年末的蘇軍反擊,本想一舉消滅德軍,最後一腳踢在鐵板上

對於蘇軍而言,這基本算得上是意外之喜,原本他們沒指望自己能把德軍打得多慘,至多也就是希望把德軍從莫斯科周邊趕走,趕得越遠越好。可是,德軍這一套“屁股向後平沙落雁式”可把他們激動壞了,蘇軍琢磨

著估計

是俄羅斯的列祖列宗顯靈了,德軍即將走上拿破崙的老路。在持續了近一個月的反擊之後,蘇軍已經把德軍擊退了數百英里,戰場情況有回到1941年9月份的可能。

截止到1942年1月1日,蘇聯在戰線右翼的突擊第1集團軍、第16和第 20 集團軍已經推進到了拉馬河和魯扎河一線。戰線中部的蘇聯第5、第33、第43和第49集團軍則推進到了魯扎河、納拉河和奧卡河一線,目前正在向姆岑斯克、博羅夫斯克、馬洛亞羅斯拉維茨和康德羅沃方向發起兇猛的進攻。左翼的蘇聯第10 、第 50 集團軍和別洛夫叢集正勝利地追擊德軍,向尤赫諾夫,姆岑斯克和基洛夫

挺進

1941年末的蘇軍反擊,本想一舉消滅德軍,最後一腳踢在鐵板上

如果從戰場全域性來看,蘇聯人的攻勢取得了極大的成果,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背了希特勒的命令,放棄了許多被嚴令堅守的陣地。對於斯大林而言,這可能是他在蘇德戰爭爆發至今聽到的最好的訊息了,興奮過度的斯大林在1941年1月7日下令擴大反擊規模,力求要將德軍一鼓作氣地趕出俄國領土,也就是要復刻1812年俄法戰爭裡的情況,一路追殺在冬季裡脆弱不堪的德軍,最好能一鼓作氣把德國人趕出蘇聯國土才好呢。

這樣的結果也很明顯,興奮過度的斯大林打算來一場貫穿南北的全線反擊,可是這樣的反擊真的能有希望嗎?

就當時蘇軍的兵力來說,展開這樣的反擊肯定是不靠譜的,因為蘇軍自己先要撐不住了。確實,蘇軍在在正面600英里上的攻勢駭人無比,德國中央集團軍用67個筋疲力盡的師,要守衛一條600英里的戰線和自取滅亡沒有區別,最不濟也是奔著出殯去的。但是換個角度來說,蘇軍的進攻也不是那麼穩當。之前蘇軍所有的進攻都是因為他們緊靠自己的補給線,兵力也相對集中,但隨著德軍不斷地後退,反倒是蘇軍自己開始出問題了。

1941年末的蘇軍反擊,本想一舉消滅德軍,最後一腳踢在鐵板上

在德軍視角下蘇軍的反攻力量十分強大,有西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加里寧方面軍(後面還加入了西北方面軍和重組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不低於16個集團軍的強大兵力組成。比如說正在猛攻德國第4集團軍的蘇聯突擊第1集團軍,這個集團軍的兵力不低於12萬人,還擁有超過400多輛坦克。而德軍的參考標準就是這個突擊第1集團軍,他們認為如果蘇聯的每一個集團軍都這樣強大,那麼蘇軍的每一個集團軍應該都有10-15萬人,這是德軍根本無從抵擋的。

德軍處於戰場迷霧之下,根本不知道他們的對手是什麼情況,而從事實角度出發,蘇軍的情況只能用糟糕來形容。蘇軍在莫斯科的反擊階段僅僅投入了110萬人的兵力,部隊分配到了16個集團軍內,技術兵器方面就更是短缺,僅投入了7652門火炮、774輛坦克和1200架各式作戰飛機。當然,因為蘇軍之前的反擊都很集中,而德軍的戰線過於寬大導致兵力分散,再加上德軍缺乏禦寒物資,所以蘇軍的反擊確實非常成功。

1941年末的蘇軍反擊,本想一舉消滅德軍,最後一腳踢在鐵板上

可這種反擊到了1942年1月的反擊擴大階段就玩不轉了,因為蘇軍的兵力反而在反擊中不斷分散了。比如說西南方面軍在反擊投入的第3和第13集團軍,這兩個集團軍是由原來的布良斯克方面軍的殘兵敗將組成,哪怕是經過了補充之後也不是滿編狀態,那麼反擊力量勢必大幅度削弱。

同樣的道理,科涅夫率領的加里寧方面軍也沒好哪去,他的第30集團軍也屬於一地雞毛的狀態。兵力最雄厚的是朱可夫親率的西方面軍,他們得到了來自蘇聯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的增援包括突擊第1集團軍、第10和第20集團軍的補充,因此長期保持較為強大的戰鬥力。

各集團

軍之間的差距也十分巨大,比如說突擊第1集團軍固然是兵強馬壯,可是第10集團軍就水了一點,雖然有近十萬人的規模,可是在之前的戰鬥裡已經損失慘重,技術裝備也幾乎沒有。情況更糟的是羅科索夫斯基率領的第16集團軍,全集團軍的兵力也就五萬人左右,不然也不會在之後命令他把全集團軍的兵力移交給第5集團軍了,轉過頭去接管第10集團軍的兵力改為第16集團軍。

1941年末的蘇軍反擊,本想一舉消滅德軍,最後一腳踢在鐵板上

做個簡單的總結,那就是蘇軍當時一直是在不斷地調動兵力,把部隊從一個地方調往另一個地方進行加強,說白了就是拆了東牆補西牆。而另一方面,蘇軍的進攻確實插進了德軍的腹地,朱可夫的西方面軍更是希望能夠一口吞下整個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四個集團軍。

可問題是這種攻勢需要雄厚的兵力作為支撐,尤其是需要坦克組成的機動兵力實施穿插和迂迴,蘇聯沒有足夠坦克就只能用騎兵和滑雪兵來作戰了,最後乾脆把壓箱底的傘兵也都扔出去了。

這些輕裝部隊在快速推進上沒有問題,可遇到德軍堅固的防禦工事就得抓瞎,指望他們完成裝甲部隊的攻堅突破那就是做夢了。別洛夫的近衛第1騎兵軍和第11騎兵軍想要包抄維亞濟馬,配合第8空降旅切斷維亞濟馬至斯摩稜斯克的鐵路,但這一努力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重型火力而失敗了。

德國第5和第11裝甲師的部分兵力牢牢控制住了維亞濟馬和周邊道路,打到後面反而是蘇軍的部隊有被幹掉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並非是個例,而是當時蘇軍在全線出現了這個問題。

1941年末的蘇軍反擊,本想一舉消滅德軍,最後一腳踢在鐵板上

而且隨著部隊越走越遠,蘇軍的後勤問題也日益嚴重起來,蘇軍士兵開始抱怨冬季的困難,物資和彈藥都很不充足。在遠離了鐵路線之後,蘇軍的補給效率大幅度下降,部隊的機動性也出現了問題,炮彈供應有時是早晚各兩發炮彈,指望這樣的部隊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不打敗仗就已經是老天保佑了。

蘇軍這樣的反擊越是向縱深發展,遇到的麻煩越是巨大,德軍反而因為靠近自己的補給線和兵力上的收縮而構築起了堅固的防禦。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軍想要復刻1812年俄法戰爭裡的勝利是不可能的,說是一腳踢上鐵板都不為過,聲勢浩大的反擊最後也將帶來一次不大不小的失敗。

參考文獻:《蘇德戰爭1941-1945》《巨人的碰撞:蘇德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