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晚唐社會的詩歌,多是反映社會現實,充滿了悲涼抑鬱的感傷色彩

當一次次的政治改革最終歸於失敗,唐代中興的渴望漸漸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當元、白、韓、柳相繼辭世,百花爭豔的中唐詩人漸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這個號稱擁有最賢明君主和最開明政治的朝代,最終也未能逃脫覆亡的命運,在經歷了興盛繁榮之後走向衰敗。與之相應,從唐文宗大和初年(827)開始,唐詩發展進入晚唐階段。就像所有即將走向滅亡的朝代一樣,晚唐社會充滿了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危機。宦官專權,藩鎮制據,朋黨之爭,整個統治集團腐敗不堪。持續10年之久的王仙芝、黃巢起義更是給晚唐政權以致命的打擊,極大地動搖了唐朝的統治。

晚唐社會的詩歌,多是反映社會現實,充滿了悲涼抑鬱的感傷色彩

頻仍的戰亂,腐敗的政治給老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乾坤墊裂三分在,井邑摧殘一半空

”(羅隱《江亭別裴饒》),這就是晚唐詩人們不想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社會現實。如果說中唐時代計程車人們還在一廂情願地渴望著振興,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改造社會的努力中,那麼到了晚唐,士人們連這點願望都已經消失殆盡,整個社會瀰漫著一種消沉頹廢、悲觀、沮喪的末世情緒。面對社會上各種黑暗腐敗的現實,人們表現出一種無所適從的茫然,或者縱情享樂,得過且過,沉浸在歌舞聲色之中;或者逃時遁世,隱居在山水田園之間,也有些人極端不滿這樣的黑暗和衰敗,發出憤怒的呼號。

晚唐社會的詩歌,多是反映社會現實,充滿了悲涼抑鬱的感傷色彩

所有的一切,都沒能挽救唐代衰亡的腳步。對於晚唐社會,人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卻又無力改變。這是時代的悲哀,但沒有人能夠超越自己的時代。感時傷懷的晚唐詩壇。敏感的文人們率先感受到了時代的危機,在“

山雨欲來風滿樓

”(許渾《登威陽城西樓晚眺》)的焦灼和恐懼中,他們用詩歌表達著獨特的末世哀愁。國家將亡的預感、個人黯淡的前程以及朝不保夕的生活都給文人的思想蒙上了一層濃重的陰雲,這一時期的詩歌也多是抒發對世事的憂傷和個人命運的悲吟。晚唐前期,有“小李杜”之稱的杜牧、李商隱,成為光芒萬丈的唐代詩歌史上最後一道絢爛的風景。

晚唐社會的詩歌,多是反映社會現實,充滿了悲涼抑鬱的感傷色彩

他們的詩歌往往有比較高遠的見識和充實的內容,在藝術上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風格。然而,“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在末世氣象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主流背景下,他們的作品大多充滿了悲涼抑鬱的感傷色彩。到了唐朝的最後50年,詩人仍然為數不少,卻沒有像其他年代那樣出現堪稱領袖的大家。總體說來。晚唐後期的詩壇有以下兩種傾向:一種以溫庭筠、韋莊等為代表繼承了中唐“

大曆十才子

”和晚唐“

小李杜

”的某些特點,沿著重藝術形式的方向發展;另一種以皮 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為代表,繼承中唐新樂府的寫實諷喻傳統,創作反映社會現實的詩歌。

晚唐社會的詩歌,多是反映社會現實,充滿了悲涼抑鬱的感傷色彩

同時代,還有陸龜蒙、姚合等人,苦於錘鍊詩歌的技巧,形成了一種尖新小巧的詩歌風格,氣象侷促,成就不高。北宋初年的“

晚唐體

”,就是學習這一派的詩歌技巧。以寫作豔情詩著稱的韓倔等人,詩中雖有庸俗輕薄的狎妓生活,但也不乏含蓄細密、情致真摯的詩篇。各種風格交融在一起,共同構成了晚唐詩壇的末世景觀。

我是“高處看世界”,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