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魏晉筆法中的“捻轉”到底是如何實現的?目的又是什麼?

導語:說到捻轉這個技法,其實很多人都明白它的原理,但是寫起來卻遇到很多難點。當然這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練習的方法不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練習的太少,這樣的技法是要經過不斷的試寫和與毛筆的不斷磨合,才能慢慢的達到捻轉自然的一個水準。

什麼是捻轉?

用毛筆書寫的時候,捻轉最尋常的技術動作之一,這一動作隱藏著“行”、“轉”、“折”、 “提”、“按”、“捻”六種用筆方法。在書寫點畫的過程中,三指或者五指配合順時針又或逆時針捻動筆管使筆管做旋轉運動,這一運動過程就是“捻管”。

“擔夫與公主爭道”、“鵝划水”就是古人對“捻”法的生動比喻。“道”、“鵝”即筆桿,“擔夫與公主”、“鵝掌”即筆桿兩側之手指,“爭”、“劃”即是兩側手指的來回捻轉。運用“捻”法可以調整筆鋒, “令筆鋒常在畫中行”。

“捻”法可分為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捻”法圖示如下:

魏晉筆法中的“捻轉”到底是如何實現的?目的又是什麼?

知道了什麼是捻筆,那麼我們下面在具體瞭解一下關於捻筆書寫的一些知識及探析。

我們把毛筆的筆鋒輕輕的切在紙面上,在按壓力度很小的情況下會留下一個筆鋒的基本印記,就是點畫。一個點而已。其實我們所寫出的各種筆畫、字跡都是由這樣的一個筆鋒基本印記經過執行的軌跡形成的。這個痕跡會根據你按壓控制毛筆的力度大小與各類技法的轉換而變化,繼而形成各種藝術形態的線條質感,或者成就單字及整篇的氣勢感。

魏晉筆法中的“捻轉”到底是如何實現的?目的又是什麼?

下筆越輕的印記就越短小,下筆越重的印記就越粗大,楷書中的蘭葉撇就是典型的由提和按產生的筆鋒軌跡。兩邊提,中間按就產生了中間粗兩邊細的書寫效果。當然這都是基本的筆鋒軌跡。在很多魏晉和唐朝時的碑帖中我們經常見到一些“原始筆畫點”的形狀,這種筆畫不需要經過任何技法修飾的,只需要透過一定程度的捻轉手法一筆形成。現代很多人在練習書法的時候,一個點就要使用起筆,提按,回鋒這些動作去完成,這屬於典型的畫字,是書法中不提倡的方法。

捻管的目的

王羲之《筆法十二章》中提到過:踠(踠的意思是腳彎曲,不能伸展)腳斡,上捺下撚(撚是驅逐踐踏的意思,同捻),始終轉折,悉令和韻……。。也就是說,要想使筆管根據自身的需要以自身為軸旋轉一個合適的角度,就必須用手指進行捻動這樣一個動作,或者需要肘、臂在一定的範圍內活動。這個撚字,就說明了王羲之在書寫的時候是運指的。

魏晉筆法中的“捻轉”到底是如何實現的?目的又是什麼?

北宋的黃庭堅也認為: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從以上的二種敘述中可以看出,歷代書法家們都對捻管技法進行過探討描述。那麼捻管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顯而易見,捻管的真正目的就是透過筆鋒自轉,使筆畫產生粗細變化,避免某些筆畫形成直角和斜角的感覺。讓筆畫看起來順暢無阻,圓潤有質感且彈性十足。這就是捻管的真正目的所在。初學者在臨摹的時候,雖然知道這個原理,但是往往很難達到這個水平,這個需要不斷的練習才可以達到一定的水平。

魏晉筆法中的“捻轉”到底是如何實現的?目的又是什麼?

以上我說的這些都是捻管技法的一些基本常識,希望大家可以根據所描述的去做一個試探性的練習,糾正一些以前的筆法弊病,迴歸到正規的練習路子,不要過分糾結於不透過捻轉形成的大力提按,這類筆法是假筆法,不足為用。後面我會繼續為大家講述關於魏晉筆法的其他知識,歡迎關注分享。

魏晉筆法中的“捻轉”到底是如何實現的?目的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