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舌尖上的江蘇:盤點最出名的5道蘇菜,沒吃過的都別說去過江蘇!

1、清燉蟹粉獅子頭:清燉蟹粉獅子頭是一道江蘇揚州的漢族名菜, 屬於淮揚菜系,獅子頭肥嫩異常,蟹粉鮮香,青菜酥爛清口,食後清香滿口,齒頰留香。同時具有補虛養身調理、氣血雙補調理、健脾開胃調理、營養不良調理之功效。清燉蟹粉獅子頭是膾炙人口的揚州名菜之一。相傳已有近千年歷史。所謂“獅子頭”,用揚州話說即是大肉。如果用北京方話說,即是大肉丸子。因為大肉烹製成熟後,表面一層的肥肉末已大體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恍惚給人以毛毛糙糙之感。於是,富有幽默感的人便稱之為“獅子頭”了。此菜要求選料精嚴,制肉餡的肉要選用豬肋條肉。而肥瘦之比也要恰當、以肥七瘦三者為佳,這樣,做出的獅子頭才嫩。在刀工上要細切粗斬,分別將肥肉、瘦肉切成細絲,然後再各切成細丁,繼而分別粗斬成石榴米狀,再混合起來粗略地斬一斬,使肥、瘦肉丁均勻地粘合在一起。將捆後的肉餡加入各種調料,在缽中攪拌,直至“上勁”為止。捆肉圓也有巧妙之處,將一份調拌好的肉餡放在手心,手指併攏,手心呈窩形,讓肉餡在兩隻手上捆來捆去,在捆的過程中自然變圓,變光滑。捆時要用巧勁,方能使獅子頭做得又圓又光滑。要重視火功,在烹製肉圓時要區別情況,恰當用火。將“獅子頭”放入砂鍋的沸湯之中燒煮片刻,待湯再次沸騰後,再改用微火燜約兩小時。這樣,烹製出的“獅子頭”就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之妙了。

舌尖上的江蘇:盤點最出名的5道蘇菜,沒吃過的都別說去過江蘇!

2、大煮乾絲:大煮乾絲又稱雞汁煮乾絲,傳統名菜,屬淮揚菜系。大煮乾絲是一道既清爽,又有營養的美味佳餚,其風味之美,歷來被推為席上美饌,淮揚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為淮揚方幹,刀工要求極為精細,多種佐料的鮮香味經過烹調,複合到豆腐乾絲裡,吃起來爽口開胃,異常珍美,百食不厭,回味無窮。大煮乾絲:乾絲,就是豆腐乾絲,大煮呢,就是放在許多水裡煮,這道看似容易的菜,其實並不簡單,乃是淮揚菜系中的看家菜。此菜,鮮香撲鼻,火腿和開洋的鮮味滲入到極細的豆腐乾絲中,絲絲入扣,然而不見一滴油花,沒有一毫豆腥,乃是膾不厭細的代表作。由於“煮乾絲”、“燙乾絲”既富有營養,又味美、清淡,所以深受廣大顧客的歡迎。如今,到泰州的遊客,每每要點上一盤“大煮乾絲”或“燙乾絲”。有些老食客乾脆就是一壺香茗、一份乾絲,別的什麼也不要,足見乾絲的誘人魅力了。二零零八年,乾絲製作技藝,被泰州市政府批准為該市第二批非遺名錄。大煮乾絲要用去了油的雞湯煮,湯要多,火要大,故曰「大煮」,等湯沸之後,放入乾絲,稍事攪散,再放入火腿絲和開洋絲,煮一個小時,加鹽即可裝盆。裝盆的時候,將乾絲、火腿絲和開洋絲撩出瀝乾湯汁,放在一個小碗裡以成形,然後將小碗倒扣在一個淺湯盆裡,掀去小碗,在掀起湯汗淋上,待盆底湯汁有一指深即可。 此菜鮮而不膩,淡雅而不落單調,若是嫌製作麻煩,也可以買厚百頁,叫攤主用壓面機絞成絲,便可省去片切香乾之煩,只是口感稍差,另外家中若無雞湯,可用清水代替,更顯清淡。

舌尖上的江蘇:盤點最出名的5道蘇菜,沒吃過的都別說去過江蘇!

3、水晶餚蹄:水晶餚肉又名水晶餚蹄、鎮江餚肉,是江蘇鎮江市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成菜後肉紅皮白,光滑晶瑩,滷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食用時,具有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等特點,佐以薑絲和鎮江香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後因硝、餚讀音相近,遂改稱“水晶餚肉”。又因成菜肉色鮮紅,皮色晶瑩,故又稱水晶餚蹄。該菜選用豬蹄為原料,經硝、鹽醃製後,配以蔥、姜、黃酒等多種佐料,以寬湯文火燜煮到酥爛,再經冷凍凝結而成。具有形態美觀、清醇鮮香、油潤滑爽、肥而不膩等特點,是鎮江、揚州地區傳統的風味名餚。按餚蹄不同部位,切成各種餚蹄塊,豬前蹄爪上的部分老爪肉(肌腱)切成片形,狀如眼鏡,叫眼鏡餚,食之筋纖柔軟,味美鮮香前蹄爪旁邊的肉,切下來彎曲加玉帶,叫玉帶鉤餚,其肉極嫩前蹄爪上的走爪肉(肌腱),叫三角稜餚,肥瘦兼有,清香柔嫩後蹄上部一塊連同一根細骨的淨瘦肉,名為添燈棒餚,香酥肉嫩,為喜食瘦肉者所歡迎。現以宴春酒樓、京口飯店、同慶樓製作的最好。

舌尖上的江蘇:盤點最出名的5道蘇菜,沒吃過的都別說去過江蘇!

4、松鼠鱖魚:“松鼠鱖魚”是江蘇蘇州地區的漢族傳統名菜,屬蘇菜系。在江南各地一直將其列作宴席上的上品佳餚。用鱖魚制菜各地早有,一般以清蒸或紅燒為主,而製作形似松鼠的鱖魚菜餚則首先是蘇州地區。相傳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微服至蘇州松鶴樓菜館用膳,廚師用鯉魚出骨,在魚肉上刻花紋,加調味稍醃後,拖上蛋黃糊,入熱油鍋嫩炸成熟後,澆上熬熱的糖醋滷汁,形狀似鼠,外脆裡嫩,酸甜可口。清代《調鼎集》記載:“松鼠魚,取(魚季)魚肚皮,去骨,拖蛋黃,炸黃,炸成松鼠式,油、醬燒”。此菜從創制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做法:1。鱖魚去鱗腮內臟洗乾淨,留鱖魚花。2。沿著魚鰓後面砍去魚頭。3。 沿著魚背下刀,片出腹背兩片魚肉,注意尾部是連在一起的不要斷開,留2cm左右。4。 砍掉背脊大刺,貼肉片下腹部肋間大刺。5。 腹背兩塊大片魚肉先橫向斜角30度,每隔著5-10mm間隔切片,魚皮不切開。6。 接著豎向切,也是間隔5-10mm間隔切,魚皮不切開。7。 魚頭從中間剖開,在背頸部用刀砸幾下,魚頭就平開並翹起了。這是成品前仰後翹的秘訣。8。 魚肉用一勺鹽和三勺料酒,加薑絲抓醃大約半小時左右。9。 去掉薑絲,魚肉上均勻塗抹蛋黃,撒上玉米澱粉,這麼反覆兩次,使魚肉上均勻裹上厚厚的玉米澱粉。10。 調甜酸汁:白糖3兩,醋2兩,鹽1小勺,紹酒3大勺,蕃茄醬3大勺,玉米澱粉1大勺調成水澱粉。11。 準備油鍋,油燒到七八成熱,微微冒青煙。魚下鍋時,魚肉朝裡,魚肉朝外,很快魚肉就會翻出成花捲筒狀。也可拎著魚尾巴,把熱油一直往魚身上淋,直到魚肉熟透。12。魚肉撈起放冷後可以在此入鍋二次炸酥撈起。最後炸熟魚頭。起鍋裝盤。魚身下面鋪墊一些熟筍丁,香菇丁,蝦仁,青豆。13。 寬油熱鍋加入甜酸汁,熬濃一點,趁熱淋在魚身上。14。用青豆給魚裝上眼睛,魚身上撒一把熟松子就好了。

舌尖上的江蘇:盤點最出名的5道蘇菜,沒吃過的都別說去過江蘇!

5、梁溪脆鱔: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是江蘇鱔餚中別具一格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蘇菜系無錫菜。此菜飲譽海內外,相傳始創於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國時期,系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貨攤主發明流傳下來的。梁溪,為流經無錫市的一條重要河流,其源出於無錫惠山,北接運河,南入太湖,梁溪脆鱔由鱔絲經兩次油炸而成,外觀醬褐色,烏光發亮,口味甜中帶成,鬆脆適口,即使儲存幾天,也不致發軟。口感鬆脆、味濃汁酸。鱔魚屬水鮮,是江蘇菜中主要原料之一,江蘇菜系中的全鱔席,共有108道全部由鱔魚做成的美味佳餚,以此宴請賓客,據說三天都吃不完,可是這108道菜中,還不包括梁溪脆鱔,該菜可謂是我國眾多鱔魚佳餚中獨樹一幟的傳統名菜。脆鱔亦名甜鱔,相傳始創於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國時期,清末民初,脆鱔已用作筵席大菜。1920年後,開設在惠山的“二泉園”店主朱秉心對家傳脆鱔製法悉心研究,使之愈加爽酥、鮮美,頗具特色,遠近聞名,因朱秉心習慣於戴著大眼鏡做菜,因此人們又稱此菜為“大眼鏡脆鱔”。梁溪,水名,為流經無錫市的一條重要河流,其源出於無錫惠山,北接運河,南入太湖,相傳東漢時著名文人梁鴻偕其妻孟光曾隱居於此,故而得名,歷史上梁溪為無錫之別稱。近百年來,無錫太湖遊船,每經由梁溪馳入太湖,船上多設有船菜,梁溪脆鱔是船上必備的風味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