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九月初九,兩九相逢,故曰“重陽”。雖然是曆法中人為的現象,卻受到人們的重視。三國時的曹丕就曾說:“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

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亨宴高會。” 重陽節自古以來受到重視,成為少有的不以宗教或憑弔先賢為名,而進行娛樂和飲宴的節日。

老北京的重陽節和玩是分不開的,舊時筆記雜談中,至少也有十幾種文獻對此時的節令娛樂有所記載,提及最多的便是“登高”,也就是爬山觀景,由明至清,乃至民國,代代沿襲。每逢重九,大致都是陽曆十月,這是北京最美的時節,正值秋高氣爽,尋一高處,遠眺四野,必然心曠神怡,如富察敦崇所言,可謂“一時之快事”。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1、在老北京,人們都上哪兒登高?

同為登高,近有近的風雅,遠有遠的野趣。明清兩代,城內的山俱為皇家園林,百姓是不能靠近的。不想遠走的人們,登高多選南城的法藏寺佛塔、陶然亭窯臺和城南的天寧寺,而風雅之士去的最多的當屬燕墩與土城。民國以後,皇家禁苑開放,老百姓得以到香山、八大處等地登高遊賞,西山勝境也逐漸成為現在人們賞秋登高的頭號選擇。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每逢重陽,很多人都會選擇到城外的遠郊觀賞紅葉,京西的香山、八大處等地,登高的名勝非常多,燕京八景中“西山晴雪”、“玉泉趵突”說的就是這一地方,不過那都是從前士大夫的偏愛,老百姓最愛的莫過於這裡“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景色。

西山一帶,多種柿子樹,葉大而肥,光照之下,還會閃閃發光,遠看時,層林盡染,在陽光的照射下,還夾雜著波光粼粼的效果,尤為驚豔。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在過去,逛西山,無論香山、八大處,還是碧雲寺、櫻桃溝,最有意思的莫過於騎小驢。騎在驢上,忽高忽低地穿行於山路之中,看著斑斕的霜林,隨手摺一枝紅葉,彷彿人在畫中游,而騎驢山中游也更有高古的丹青之意。

至今,香山、八大處等地,每到秋天,前來爬山看紅葉的人依舊絡繹不絕,有的人喜歡野趣,沿山路而上,留戀每一處的景色,有的人則嫌累,坐著纜車,從頭至尾感受一覽眾山小的畫卷。

燕墩的名字對當代人來說可能就比較陌生了,它位於東城區永定門外鐵路橋南側,是一座磚臺。燕墩始建於元代。據文獻記載,元、明兩代北京有五鎮之說,南方之鎮即為燕墩。因南方在“五行”中屬火,故堆烽火臺以應之。

燕墩在元代始建時,只是一座土臺,位置在大都麗正門(後為正陽門)外。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北京修築外城時,才包砌以磚。磚臺的北側偏西處有門,門內有臺階,當年登到臺上,向北可以一覽全城,向南則可以眺望郊野,這在當時也算是不可多得的景觀。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如今,臺上還有乾隆留下的《御製皇都篇》《御製帝都篇》等碑文,碑作刻有諸天神像,栩栩如生,是北京著名的金石資料。作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燕墩已經被保護起來,不過在高樓大廈林立的今天,它也不再適合攀登,登上去也無法遠眺了。這座昔日的高地,倒是為現代化的街景增添了一份獨特的風景。

土城本是元大都時的城牆,到明代,整個城市南移,從原來的安貞門和健德門挪到了現在的安定門和德勝門,原城牆的北部一段便漸漸成了廢墟,今天我們看到的元大都遺址公園就是在這基礎上修建的。

自明清至民國,秋高氣爽之時,這裡便成了旅遊勝地。清楊靜亭《都門彙纂》中有《竹枝詞》曰:“土城關外去登高,載酒吟詩興致豪,遙望薊門煙樹外,幾人惆悵尚題糕”。文人墨客登臨土城,憑高遠眺,感受關漢卿、馬致遠的“歌酒風流”,體會古道西風瘦馬的情懷。

2、備好酒菜,重陽節就要出去玩兒

舊京登高,不能只有遠眺的精神洗禮,還要有好酒好菜的物質享受。從明代的《帝京景物略》到清代的《燕京歲時記》,關於重九登高的條目無不寫著“酒具食榼”,《京華百二竹枝詞注》裡特意記錄了重陽節去白塔寺逛廟的人群“不見一提糕載酒者”,以突顯這一天逛白塔寺的風俗多麼與眾不同。民國時金受申在《北京通》裡說的就更為直白:

適逢金秋,菊花酒、炙子烤肉、重陽花糕正當時令,很多人都要帶著它們去郊遊。在老北京,人們玩就要玩得盡興,尤其是講究之家,絕不怕麻煩,登高就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爬趟山,吃喝玩樂,樣樣齊備,才算重陽節最完整的消遣。當時有的老北京人,每逢重九,一定要約上親戚朋友,帶著家下人等,爬香山吃烤肉。烤肉的炙子、小火爐、盤子碗等一應用具,再加上幾斤的牛羊肉,既繁雜,又沉重,可對於那個時代的北京人來說,卻樂此不疲。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賞菊、飲菊花酒是老北京度重陽節的另一項風俗。在清代,北京人重九常去的一個地方是天寧寺。天寧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不遠處,清代時,在天寧寺中設有花市,其中“尤以桂花、秋菊為有名”(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每到秋季,京城中的百姓紛紛來到天寧寺中賞花,並將喜愛的花卉買回家中欣賞。清代同治年間竹枝詞中描寫道: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3、戴茱萸、吃花糕,重九還是女兒節?

“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吃花糕是老北京重陽節時必不可少的。花糕,又稱菊花糕、重陽糕,吃花糕源於“登高”的“高”,“糕”字與“高”同音,象徵“步步高昇”之寓意,既自己食用,也像月餅一樣用於饋贈親友。舊時老北京花糕種類繁多,《燕京歲時記》記載:

不僅民間風行製作吃食花糕,在清代宮廷裡,重陽節時也要舉行“花糕宴”。周密寫的《武林舊事》一書中記載:“九月九日重陽節,都人是月飲新酒,汎萸簪菊,且各以菊糕為饋,以糖肉秫面糅為之,上縷肉絲鴨餅,綴以榴顆,標以彩旗。”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上也說:“九月蒸花糕,用面為糕,大如盆,鋪棗二三層,有女者迎歸,共食之。”

老北京人重陽節上哪兒登高?賞菊、烤肉一個都不能少

那時還有一風俗,要在九月初九天明時迎接女兒回孃家,取片糕搭在女兒額頭上,一邊搭一邊還祝福女兒“願兒百事俱高”,所以重陽節又稱為“女兒節”。這個風俗至今在北京郊區一些地方仍一直流傳著。

如今,在北京老字號的糕餅鋪子、小吃店還可以見到花糕的蹤影,如果您想體驗舊時北京重陽時節的舌尖滋味,不妨買上一些嚐嚐。

老北京的重陽,大概是很少見的純粹“玩”的節日,這一天沒有什麼繁文縟節的民俗活動,主題便是玩,人們可以無所顧忌的娛樂,有野趣,有風韻,還有吃吃喝喝的美食享受,只要玩好、吃好,就符合了這一天長長久久的吉祥寓意,當然,也飽含了人們對於好日子長長久久的心願。

[1]楊原。會玩兒:老北京的休閒生活。中華書局出版社,2017。

[2] 汪藝朋,汪建民。北京名剎天寧寺(Ⅰ)[J]。首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05):78-88。

[3]張善培。老北京的記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