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鄭成功能蕩除倭寇,憑藉的是什麼?他發明的新式武器是什麼樣的?

【鄭成功能蕩除倭寇,主要憑藉的是什麼?他發明的新式武器是什麼樣的?】

戚繼光能戰勝沿海倭寇,主要憑藉著三個有利因素:一是在朝廷受到張居正等中央官員的信任和支援;二是他精通兵法,懂得因勢利導,靈活應對,指揮能力較強;三是積極改革戰法、開發應戰的武器。

下面就專門給朋友們介紹一下,戚繼光發明的專門用於對付倭寇的武器——狼筅。從這個方面去認識戚繼光能蕩除倭寇的原因。

狼筅是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在浙江、福建抗倭鬥爭中發明的一種兵器。

明朝嘉靖年間,由於政治的腐敗,海防鬆弛,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的活動日益猖獗,並與當時的大奸商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結,在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劫奪財物、屠殺居民、擄掠人口,帶來嚴重的危害。戚繼光懷著“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心願,勇敢地率領浙江人民展開了抗倭鬥爭。在戰鬥中,他發現倭寇多從海上來,在廣闊的海灘上敵人戰鬥隊形散得很開,用傳統的疾藜、拒馬之類的兵器,不能有效地阻止敵人的進攻,因而他經過認真琢磨和測試,利用當地所產的,稍作加工,從而成為一種嶄新的兵器,用來阻擋敵人的進攻,這種新式武器後來就被稱為“狼筅“。

狼筅,長一丈二尺,重七斤左右,通常是用九節的茅竹製成,如果有十節,十一節的那更好。

整個竹身,除下部兩節手握的地方以外,其餘各節的小竹枝全部保留下來,稍加整理後,在枝梢上裝上倒鉤,另外再在竹梢上裝上一把半斤多重的利刀,這樣,一 支完整的狼筅就製成了。由於在抗倭鬥爭中,對它的需要量很大,而茅竹九節以上的又有限,這樣就只能採用拼接的方法,在茅竹的根部或者梢部,用藤綁上另一段茅竹,以使它達到足夠的長度,這樣才能發揮該兵器的效用。並且狼筅的根部要粗重,不可前重後輕,只可後重前輕,以便持筅者掌握。另外要特別注意梢部的韌度,防止它在戰鬥中出現斷折,而使其失去作用。

狼筅的使用,通常要選身強力大的兵士,因為它很粗重,不象使其他兵器那麼輕捷。在戰鬥中,它得與其他兵器配合使用,並有一定的隊形。戚繼光據古兵書中所述的“長兵以衛,短兵以守”、“長以衛短,短以救長”的部署法則,組成了一個以狼筅為中心的戰鬥隊形,根據狼筅體長、笨重,不易轉動的特點,多用一持盾牌者在前面保護用長矛手在左、右兩邊護持,在後面則用大刀、鏜鈀手配合,從而形成一個以狼筅為中心的戰鬥團體,可以獨自為戰。

在當時狼筅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由於它有足夠的長度,較之長矛等長兵器要長得多,在戰鬥中可以說是起了一種門戶的作用。它可以在很遠的地方就直刺敵人,而敵人卻近不了身,儼然如一道藩籬擋在敵我之間,因而給抗倭將士心理上以極大的安慰,使他們能以此為憑藉,而大膽地殺敵:在倭寇心理上也造了很大壓力,使他們望之膽寒,而鬥志盡喪。另外,狼籠上的倒鉤有一種特殊的作用, 用來鉤拽敵人的大旗,消滅敵人的旗手,使其兵無主,打消敵人計程車氣。雖然狼籠有如此大的威力,但如果訓練不精,它的效果是發揮不出來的。

訓練中宜練就一套方法,要與其他兵器緊密配合,否則將會帶來不利,甚至導致失敗。在最初使用時就出現了這個問題,因訓練不精,兵士們沒有膽量執筅向前,往往臨陣棄筅而逃,而丟棄在地上的狼筅反過來卻戳傷己方的兵馬。由於這樣一些問題的出現,幾乎使得它沒有被繼續使用下去。後來,兵士們經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實戰,狼筅的威力得以充分地發揮出來,以後幾乎是百戰百勝。

由於它的威力,很快被傳到兩廣的抗倭戰場。 兩廣製作狼籠用的是簕竹,它的質量較浙江、福建的茅竹更好,韌度更大。狼筅作為南方的一種利兵,它取之於南方的物產,用之於南方的戰事,但對於北方則不適用,時人有生搬此例者,用北方的枯竹製成狼筅來對付遊牧民族入侵的騎兵,其結果就不行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提醒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