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

電影

《海上鋼琴師》

,首先,

所有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見解,尤其是對於如此一般以藝術為中心的電影。

1900代表爵士樂

怎麼解釋

1900愛上了那個登船的小女生

甚至差點願意為了她下船?也只能說

1900是人性與音樂的合體,怎麼就單單成為爵士樂的化身了呢?從音樂角度寫的很好,但是我不是很贊成單純從單爵士樂的角度分析,電影本身帶給人的思考

不是僅僅靠以爵士樂為發展主線來實現的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

很喜歡《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感覺又有了新的理解,並且比以前看的時候有了更深的理解。僅從爵士樂分析全篇電影太片面,在船爆炸前,兩位主角在船內對話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那就是1900遵從內心而不是沾染世俗,進入慾望都市,他就是為音樂而生!一個義大利導演會去拍美國爵士樂的興衰?想多了吧。1900是隱喻沒錯,但它隱喻的是世界文化中心,由歐洲向美國轉移的分水嶺,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1900回了一首聖誕平安曲,美國文化的粗鄙對歐洲文化的優雅,高下立分。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

其實,第二曲1900聽了一遍羅爾的曲子就能復彈,天份和記憶驚人,吊打,第三曲技巧鬥快,也是1900完勝,哪裡又有關爵士樂什麼事了!我可能沒看懂,裡面的人說的話太有深意,我看下來,只想總結一下,首先人,一定要活的有靈魂,對自己喜歡的事物要痴迷,而不是隨手可丟。1900,他的眼神,表情,諾有所思的樣子,讓我很明顯的感受到,一個人將自己的熱愛終身實踐的感覺,很有勁,很特別,很與眾不同。我想很多人都會覺得,這個人為什麼就不敢下船試一試呢?為什麼就不去追求一下除了鋼琴以外的東西?因為精神永存。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

1900喜歡的那個姑娘,擦肩而過的愛情,都太虐心了。最後個康恩的對話裡,他說,陸地看不到邊,對他來說是太大的一條船,像不止88個琴鍵的鋼琴般的城市街道,他把握不了自己的幸福,從始至終都拒絕貪念,活在自己的掌控裡的人生。到五六十年代,很多樂隊也是融合了爵士和布魯斯因素手段,再到後來的搖滾,所以並不能說是爵士沒落了,而是技術高超的爵士樂手將爵士樂給限定住了。聽的人多的音樂必然簡單,複雜化音樂必然聽的人少,從來都是這樣,這不能叫沒落。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

然後,爵士樂作為一種音樂風格和元素被廣泛應用於流行樂,也是一種傳承;被少數器樂演奏家深入挖掘變成一種試驗性和小眾音樂形式也是一種發展。用1900那個拉格泰姆向爵士樂過度的不成熟爵士樂形式隱喻爵士樂輝煌到沒落,導演應該不是那意思。雖然鬥琴的第三首1900彈的隱約有那麼一點波普意思。我覺得導演只是單純的講了一個人物故事而已,他處在一個特殊的時期,所以很多事情都能往上套。除了爵士樂,還有戰爭,有人生,有歷史,也有1900這個人,不僅僅只是拍了個隱喻爵士樂的電影。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

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就在於這裡,它講述了原始規律,一段真理,所以你可以在裡頭找到很多共鳴,既對立又統一。你不能說這部電影在隱喻爵士樂,你只能說這部電影中有一部分爵士樂的影子。這個講述得是一個自學成才的鋼琴家的傳奇的一生。你可以說他的一生多多少少和爵士得發展相似,但也僅此而已,絕不是電影的用意。人們喜歡1900並不少因為爵士,而是因為他的技術,他代表的不是流派,而是“傳奇”的技術。

電影《海上鋼琴師》,1900代表的,是歐洲優雅而保守的紳士文化

最後,1900第二段並不是原封不動的複製一遍,而是加入了更多更復雜的技巧,只是整體主旋律是一樣的。觀眾裡有個人說,這跟第一段完全一樣,實際是在不懂裝懂地跟女伴顯擺,包括表現其他觀眾認為只是重複彈了一遍而發出的噓聲,恰恰是在諷刺觀眾實際上並不懂音樂。也正是外行聽熱鬧內行聽門道,有一個服務員聽出來了(好像是樂隊的領班?記不清了),對陣的黑人自然也聽出來了,所以才表情凝重,第三段也才亮出了真本事。我想導演要表達的價值觀在這段話裡。再有,整個電影借用了爵士樂起源的時間點,但我對爵士樂起源有些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