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對話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 航天精神激勵青年逐夢“星辰大海”

2022年的第一天,值得許多年輕人銘記。

1月1日,“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舉行,在北京、香港、澳門分別設定的3個會場上,數百名來自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澳門大學的年輕人,與3位正在浩瀚太空“出差”的航天員互動交流。該活動由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主辦。

這一天,中國人首次在自己建造的空間站裡歡度元旦。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天宮空間站核心艙在軌駐留6個月。這也是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中國將在2022年正式建成空間站,具備長期連續載人駐留能力。

這一天,來自澳門的清華大學學生陳希蘊早早來到北京會場,如果能有機會與航天員對話,她想對3位航天員說一句:“元旦快樂!”

在北京會場,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飛行器設計專業博士生李浩然爭取到了一個向翟志剛提問的機會。他問:“航天員日常訓練強度很大,執行任務時也可能會遇到非常棘手的難題,載人航天精神是如何幫你們克服困難的?”

翟志剛回答說,精神所在就是血脈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在航天員大隊的門圍上有8個大字——祖國利益高於一切。他鏗鏘有力的聲音從太空傳來:“有國才有家!不論我們飛多高、飛多遠,強大的祖國永遠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愛國主義永遠是激勵我們飛天的動力源泉。大家只要把國家利益擺在心中最高位置,就一定能一往無前,克服困難。”

李浩然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透露,再過幾天,他就要去航天系統報到,將正式成為一名航天人。聽到這個答案,他感覺自己提前體會到了這個大家庭的溫暖。

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飛行乘組跟隨神舟十三號上天時,李浩然正在找工作,他說自己“就是受到航天精神的感召才選擇了這份事業”。在他看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是必須被傳承下去的,“我想把這種精神傳承下去”。

1998年出生的李沫潼也在現場聆聽了航天員的故事,她現在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博士二年級學生。

2008年,翟志剛在神舟七號載人飛行任務中成功出艙,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那一年,對於剛滿10歲的李沫潼來說,包括航天、奧運會等在內的許多故事,都深深地激發了她“作為一箇中國人的自豪感”。從那以後,“將人生經歷融入國家重大事件、節點或者重大工程當中”就成了她的夢想。

在這些年輕人看來,中國過去在航天領域取得的種種成績,“是祖國強盛的證明”,而航天夢作為中國夢的一個縮影,足以激勵一代代青年奮發向上。

關於如何圓夢,航天員葉光富的回答讓陳希蘊觸動很深。她說:“只要心中有夢想,再大的事情都能完成,沒有什麼事情比登天還難。我們只要堅持就能夢想成真。”

王亞平告訴青年學生:“在中國,只要有夢想、只要去奮鬥,就一定會心想事成。探索太空永無止境,中國人探索的腳步必將會邁得更穩更遠,奮鬥的舞臺也會越來越大。”

清華大學博士生代雯說:“我們國家的航天事業正在蓬勃發展,這個接力棒不久就會交到我們青年手中,我們應該努力接過這個接力棒。”

活動結束後,在北京會場的港澳青年代表仍不捨離去,舉起“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字牌,站在活動現場的空間站背景前合影。來自澳門的清華大學學生葉智豐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們很希望將來可以為我們中國的航天事業作出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