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紫砂壺“吐黑”的原因及去黑方法

紫砂壺“吐黑”的原因及去黑方法

紫砂壺用的時候,外表會因為茶湯的養髮生略微的變化,但是有些時候會出現跟胎身完全不同的色調,就是類似衣服上的黴點,對於愛乾淨的小編來說是忍不了,壺身一定要是同一種色調。今天明白原來紫砂壺“吐黑”並不是因為我擦洗不夠勤,也說明這壺是真的紫砂壺。來看看紫砂壺的“吐黑”原因吧!

紫砂壺“吐黑”的原因及去黑方法

如果您的紫砂壺經過一定時間的泡養,壺體區域性或整體變深,就是我們常說的“吐黑”。“吐黑”有時是比較均勻的,分佈在紫砂壺的整體表面,有時是呈帶狀分佈,有時會集中在紫砂壺的區域性地區(比較常見的地方是壺蓋的蓋沿和壺底沿)。

紫砂壺“吐黑”的原因通常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紫砂壺由於坯體燒結溫度不足(欠火),造成了泥料收縮沒有完全到位,壺身氣孔密度過鬆、過大,致使茶汁的葉綠素中的鐵離子跑進氣孔中,形成與胎身不同的色調。

不同的泥料,不同的工藝,對燒製溫度的要求都不一樣。有時候因為燒製的溫度不夠或者時間稍短,造成了泥料收縮沒有完全到位。紫砂壺出現了明顯的區域性“吐黑”,那麼,壺體“吐黑”的情況會稍顯明顯些。只能說明燒製過程中可能存在溫度控制或時間控制有瑕疵,與工藝師本身制壺能力基本無關。

宜興目前的紫砂壺燒製窯都由私人經營,一般情況下,工藝師只能對自己的壺提出燒製溫度和時間的要求,卻無法控制燒製的過程。而且,一點點溫度的高低從成品本身根本無法分別。

紫砂壺“吐黑”的原因及去黑方法

所以,就算是大師級別的工藝師,也無法保證自己的壺一定不會出現區域性“吐黑”的情況。只能說,窯窖在燒製大師作品時,可能更上心一些而已。

第二種情況,稍懂紫砂壺的朋友都知道,紫砂壺之所以被稱為“泡茶聖器”,是因為紫砂高溫燒製後,獨有的雙氣孔結構讓紫砂壺透氣性好,保溫性好。所謂的“黑”,其實是茶垢和茶葉中的鐵離子。紫砂壺在使用過程中,茶垢會殘留在紫砂壺表面肉眼看不見的孔隙之中,而茶中的鐵離子也容易從這些孔隙中沉澱下去。久而久之,“吐黑”也就形成了。

所以理論上說,只要是紫砂壺,就一定會“吐黑”,任何一種泥料用久了,都會出現一定情況的吐黑,除非泥料本身不是紫砂,紫砂壺泡茶時間越長,壺體的顏色就會變得越深。只不過因為茶壺本身顏色深淺不同、茶壺“吐黑”部位不同、所泡茶葉不同、養壺經驗不同等原因,“吐黑”的程度有一定的差別。有些肉眼看不見,有些比較明顯。

如果壺體顏色均勻的變深,應該是一種好的變化。當然,“吐黑”是否均勻,和使用者的養壺習慣也有較大關係。建議養壺時塗抹茶汁要均勻,每次用完以後洗淨,用柔軟的布輕拭,慢慢的就會出現光澤,有些人會不喜歡紫砂壺區域性“吐黑”的效果,覺得有損於品相。但反過來說,“吐黑”卻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你所使用的是真正的紫砂壺。

紫砂壺“吐黑”的原因及去黑方法

關於吐黑的誤區:

“吐黑”是否對身體有害:

相信瞭解了“黑”的構成,大家也就明白了“吐黑”是對身體完全無害。只是因為個人喜好的原因,有些人會不喜歡紫砂壺區域性“吐黑”的效果,覺得有損於品相。但反過來說,“吐黑”卻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你所使用的是真正的紫砂壺。

“吐黑”是否說明紫砂壺是假的:

任何一種泥料用久了,都會出現一定情況的吐黑,除非泥料本身不是紫砂,紫砂壺泡茶時間越長,壺體的顏色就會變得越深。越深的泥料(如紫泥)做的壺,因為本身壺體色深,“吐黑”就不容易看到。淺色的泥料(如段泥)做的壺,“吐黑”就會相對明顯些,再加上與其他泥料相比,段泥更是需要高溫燒製。所以,段泥壺“吐黑”的現象相對明顯。

不同的茶葉也會讓茶壺“吐黑”的效果不一樣,簡單的說,茶湯顏色淺,“吐黑”淺,茶湯顏色深,“吐黑”深。所以,一般情況下,段泥比較適合泡鐵觀音而避免泡黑茶。除非,你追求的就是特殊的“吐黑”效果。

去掉壺體本身的“吐黑”的方法:

既然“黑”就是茶垢和鐵離子,如果你堅持要去掉“黑”,辦法當然是有的。

紫砂壺吐黑的情況因為是滲透在紫砂的孔隙裡,一般的清洗是不能消除的,一定要消除的話只有回爐重燒,回爐重新燒壺可以去除“黑”,因為在高溫下,茶垢和鐵離子這些有機質都會燒損,紫砂壺也就能恢復到原來的容貌。但請注意:第一,回爐前一定要保證壺體充分烘乾,即便是這樣也會有爆裂的風險。第二,回爐有風險,回爐的燒損率約在5%-10%左右。但再次泡茶後,仍會吐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