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不能忘卻的先鋒電影《青春祭》,主創匯集張暖忻、劉索拉和顧城

大家好!歡迎來到嶠夫影視廳讀電影看電影,這是“視覺3D”民族電影展之《青春祭》。可下載“視覺3D”APP在移動端觀看民族電影展。

當電影藝術理想消褪的時代,人們特特別懷念上世紀八十年代思想解放運動中,電影創作上的青春風暴:以哲理思考和文化反思為思潮標誌,以影像造型學為特徵,崛起第四代第五代導演。

不能忘卻的先鋒電影《青春祭》,主創匯集張暖忻、劉索拉和顧城

1979年初,北京電影學院教師白景晟寫出《丟掉戲劇柺杖》的文章,張暖懷、李陀發表了《談電影語言的現代化》,大講電影的藝術性、表現技巧和電影美學,催生了第五代導演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而張暖忻執導了電影《青春祭》,確證了一位超前於時代的女性導演靈魂的開放。

結束上世紀的“十年動亂”,投身改革開放的電影人,不再一般地講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而是在更深層次上,對我們的民族命運進行思考、探索,創造了“用鏡頭說話”的新境界,同歷史一道在電影光合作用裡沉思。

不能忘卻的先鋒電影《青春祭》,主創匯集張暖忻、劉索拉和顧城

《青春祭》拍攝於1985年,將鏡頭直接放進了文革中知識青年的插隊生活,以人性為大的基點展開人物命運。

城市女青年李純來到傣族村寨插隊落戶,與質樸率真的傣家姑娘們一起生活,緊裹軀體的軍裝,換成了展露女性身體曲線美的筒裙,在那個泯滅人性的年代被壓抑的愛美天性得以舒張,初戀的美妙情感也不期而至。

幾年後李純要回城市上學了,她告別了傣家村寨,也告別了自己的青春,但人性的甦醒也使她獲得新的生活信念。

不能忘卻的先鋒電影《青春祭》,主創匯集張暖忻、劉索拉和顧城

今天看來,這部電影的先鋒性,不僅是中國第四代導演的發端之作,也是百年未有的社會大變革的暴風雨前一聲深沉悠遠的感嘆:既是對文化專制主義的控訴,又是對人性解放的呼喚,在當年觀影者心靈上產生痛楚的震顫。

《青春祭》的音樂由兩位風格不同的先鋒派音樂人共同創作。瞿小松改編了少數民族音樂,把現場演唱中和影片中的自然音響作為底子,加入現代人的顫演唱,充滿原始野性。

另一位作曲家曾以先鋒派小說聞名,她用城市的流行音樂進行了大膽探索,用電聲人聲來完成音樂處理。歌詞則選用了朦朧詩代表詩人顧城的作品,加以出色的配樂,表達了那個時代普遍的心聲和唯美追求。

不能忘卻的先鋒電影《青春祭》,主創匯集張暖忻、劉索拉和顧城

《青春祭》藝術上先鋒性追求,不能遮掩其時代反思的深刻性。對一個民族的浩劫、歷史教訓,我們是“積極健忘”,還是“不捨追問”?可能這二者都有道理。

但當你重讀浩劫發生的歷史,你會被這句話而警醒:“如果我們不向歷史學習,我將被迫重演歷史”“歷史不會簡單地給人以教訓,只有人類本性的再現,而不是歷史事件的再現”;還有小說家馬克·吐溫講得好:“歷史不可能重複,但歷史會壓韻”。

民族的浩劫由於社會的巨大進步,它可能會被遺忘,但歷史的幽靈一直徘徊,讓後人永遠警惕。

不能忘卻的先鋒電影《青春祭》,主創匯集張暖忻、劉索拉和顧城

《青春祭》由於寫了一個漢族青年到少數民族地區生活的故事,因此它思考的角度、所達到的深度,與反思歷史的同類作品又不太一樣,也更不一般。

相對於漢族人群,少數民族在有些地方,受文化專制主義的影響而異化的要弱一些。因為中國少數民族大都有群眾性的宗教信仰,對世俗崇拜的狂熱度要低於漢族人群。

所以當理想附魅人性異化在漢族人群中表現得非常嚴重的時期,少數民族的民間當中卻顯得比較自然、自主。

不能忘卻的先鋒電影《青春祭》,主創匯集張暖忻、劉索拉和顧城

在“人都瘋了”的年代,一些少數民族倒顯得自在逍遙。《青春祭》正是在這方面,作了較為準確的藝術發現和審美表達。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比《青春祭》更為深刻反思歷史的作品;我們的認識度,也沒有比那個時期深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