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豆瓣9.0《小王子》:對成人世界荒誕的批判,對兒童純真的讚美

《小王子》是法國作家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於1942年寫成,1943年出版的著名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它從出版至今,已有近80年時間,但依舊風靡全球,每年在世界各地有上百萬的銷售量,總銷售量僅次於英文《聖經》。2019年8月18日,1944追授雨果獎頒獎典禮上,《小王子》獲“追授雨果獎”最佳中篇獎。

它是一本兒童小說,也是一本寫給大人的,富有哲學思考的文學書。作者在這部小說裡用小王子兒童的視角帶我們看清成人世界的虛無和荒誕,用誇張而具體的人或事象徵現實世界中人內心的慾望或情感,以此來謳歌兒童內心的純真與善美。

它那富有童趣的對白、平淡樸實的語言是一個小孩也能讀懂的,可這背後卻有著深刻的哲學意義。它絕不僅僅是一本寫給兒童的小說,更是一本寫給大人,特別是那些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的大人的書。

想要看清這本小說童趣語言背後深刻的主題,我們不妨從敘事藝術、象徵手法、哲學理念三個方面來揭開作者佈下的層層面紗。

01。敘事藝術:第一人稱的敘述者參與並推動故事發展,深化主題;第三人稱全知視角令故事完整,讀者更能感悟其深刻的主題

一般而言,小說常用的敘述視角有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可以讓讀者理解人物內心所思所想,體會到人物情感、情緒的變化,有代入感。但其劣勢也非常明顯,因視角的侷限性,不能看到“我”不在場的及未經歷過的人和事的發生。第三人稱又稱全知視角或上帝視角。這種敘述方式能夠全方位地,以脫離故事中任何人物的視角來描寫人物、推進故事的發展。可它也會使讀者產生距離感。

《小王子》卻可以獨樹一幟,充分利用兩種不同視角的優勢,在不同人稱之間隨意切換,遊刃有餘,絲毫沒有違和之感。

①敘述者的雙重視角

在小說的鋪墊及發展部分,也就是第一章到第九章,作者以飛行員作為敘述者,以第一人稱“我”的角度來講述,鋪開整個故事的脈絡。

由於“我”是一個內心保有童真的大人,所以,“我”可以用孩子的眼光看到大人世界的功利和虛無,也可以在與小王子這個兒童交往時,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無理取鬧”和“不正經”。

在第一章,作者以飛行員為敘述者,講述了“我”小時候經歷的一件事。這裡的敘述的視角是兒童看大人的視角。我們能夠明顯地感知到飛行員在6歲時所經歷的那種灰心、失望和挫敗感,甚至為此深感痛心——他本可能成為一名大畫家,懷抱著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卻硬生生被大人熄滅理想的火苗。

這一視角,將兒童內心的轉變刻畫得如此清晰,原本追求本心的孩子變得討好和實際,令追求功利的成人深感羞愧和自責。

到了第二章至第九章,在飛行員與小王子相遇並互動的部分,“我”是用成人的視角來看待小王子的——那個純真質樸的孩子。在兩人交談互動的過程中,“我”多次對小王子感到不耐煩,因為他總是打擾“我”幹正經事。隨著“我”與小王子交往的加深,“我”漸漸瞭解了小王子,感知到了他的憂傷、真摯與固執。這固執是對內在純真情感的堅持與追求。

於是,讀者也在“我”的帶領下,慢慢地深入了小王子的內心,感受到了他的童真和愛。

整部小說中,“我”的存在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客串人物,而是對故事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的關鍵一角,使故事的主題得以深化,也讓讀者更能感知到人物內心情感的變化。

②第三人稱全知視角

在小說的高潮部分,也就是第十章至第十五章,作者突然就轉換了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

這一部分描寫的是小王子訪問周邊其他6顆小行星的經歷。這一部分的事件,作為飛行員的“我”並沒有親歷,也沒有看見。可這部分故事的發展卻對整個小說的主題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這隻能從小王子的敘說中得知。

但是作者並沒有以小王子的口吻來進行講述,而是依舊以“我”來轉述。這裡,敘述者仍舊是“我”,而寫作視角卻變成了第三人稱的全知視角。

這樣處理,一方面保持了整部小說敘述者的唯一性,不會讓讀者覺得莫名其妙。同時,全知視角的優勢也可以很好地發揮出來——國王、虛榮的人、愛喝酒的人、做生意的人、掌燈的人和地理學家他們追求外在權力或名譽,而忽視內心安寧的特點很好地呈現在了讀者的面前。所有這些成人間的空虛與荒誕、無知和頹廢統統都被客觀地展現,而不是讓小王子帶著個人情感色彩來敘說。

縱觀整部小說,作者在人稱的轉換、視角的轉變之間如魚得水,遊刃有餘。若不是作者寫作技巧爐火純青,根本無法達到這種轉換自如的境界。

但作者這種技巧的運用,視角的轉換卻不是為運用而運用,為轉換而轉換。他如此處理,最終是在為小說的深刻主題服務,讓讀者能夠更好地感知兒童內心的純真的情感,看到成人世界的虛無與荒誕,盲目與刻板。

02。象徵手法:誇張的人物特點、擬人化的事物描寫,其背後都有象徵意義,都是為其哲理化主題服務

除轉換自如的敘述視角外,象徵手法的使用也是《小王子》這部小說的一大特點。

小說通篇出現的人和物都有著或明顯或含蓄的象徵意義。作者將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擬人化物體的誇張、荒誕的一面呈現在讀者面前,令人印象深刻。而這些象徵手法的使用使得小說主題層次更加豐富,更富於哲學思考。

①六個星球的居民象徵著成人世界的空虛和荒誕

小王子離開自己的星球后,先後來到了最近的6個小行星,遇到了國王、虛榮的人、愛喝酒的人、做生意的人、掌燈的人和地理學家。

國王利慾薰心,想要統治宇宙的一切,卻根本無人聽他指揮;虛榮的人渴望讚美,愛慕虛榮,想要別人承認他是世界上最優秀、穿的衣服最漂亮、最富裕和最聰明的人,可實際上他的星球上只有他一個人;愛喝酒的人頹廢貪杯,一邊因喝酒羞愧,另一邊卻又停不下喝酒的手,實際是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借用頹廢來逃避;做生意的人財迷心竅、貪婪無盡,想要擁有所有的星星,卻不知那只是個虛無的數字;掌燈的人教條刻板,不懂靈活變通;地理學家偏離實際。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特別注重外在的東西,以外界的權利、金錢和物質來衡量自身的價值,卻從不回觀自己的內心,反而失去了內在的安寧和喜樂。

這些人物形象都來源於生活,作者實際上也是想借用這些人物形象來諷刺成人世界的荒謬和空虛,刻板與虛無。

②玫瑰花象徵愛情

小王子星球上那朵獨一無二的玫瑰花無疑是愛情的象徵。她與小王子一起度過了不少美好時光。小王子為她擋風、蓋玻璃罩、消滅毛毛蟲,小王子認真地傾聽她的心事,聽她抱怨、吹噓和沉默。

可是,正是玫瑰花的虛榮和驕傲,敏感與造作,導致小王子無法忍受而離開了自己的星球。

來到地球,小王子遇到了狐狸。經過狐狸的點化,小王子明白了愛的真正內涵。

“正是你為你的玫瑰付出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是如此的重要。”

“人類已經忘記這條真理,”狐狸說,“但你千萬不要忘記。你要永遠為你馴化的東西負責。你要為你的玫瑰負責……”

一段關係的建立不在於對方有多麼與眾不同,就如小王子玫瑰與玫瑰園裡5000朵玫瑰一樣,毫無區別。真正的“馴化”在於你花費了時間去陪伴、去付出,你要為自己的馴化的東西負責。

③猴麵包樹象徵人內心的慾望

猴麵包樹是小王子星球上的壞的植物,它隱秘,善於偽裝,不輕易被人發現,因為它的幼苗跟玫瑰的幼苗長得很像。一旦人們疏忽大意,任其長大,猴麵包樹將會入侵整個星球的土地。

它會長出許多樹根。如果星球太小,而猴麵包樹又太多的話,最後星球將會被撐得爆裂。

猴麵包樹的這一特點與人內心的慾望非常像。慾望常起於無形,不易被人發現,甚至與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之心相類似,讓人們疏於防範。可這兩者又有本質的區別:慾望淹沒人的本心,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只是跟著心走。

當慾望在不經意間慢慢滋長,到了慾壑難填時,人們將會迷失自我,被慾望裹挾前行。

這是當下文明社會物慾橫流的真實寫照。

《小王子》中類似這樣的象徵手法使用非常多。有一些非常明顯,如小王子象徵著內心充滿純真的小孩,飛行員象徵著保有童心的大人,狐狸象徵著智者……這些象徵手法的運用使得小說內涵更加豐滿,主題更加深刻,而不再只是單單講述一個童話故事。

03。哲學理念:存在主義哲學理念與小說批判成人荒誕虛無、讚美兒童內心純真的主題相得益彰

人們普遍認為讓-保羅·薩特創作的《噁心》和阿爾貝·加繆的《局外人》都是存在主義文學的先驅。實際上,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的《人的大地》和《小王子》也體現了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思想。

存在主義哲學興起於20世紀,是當代西方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核心思想在於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存在主義認為,人的價值和意義都是在他實際的生活行動中創造出來的,人本身是沒有意義的,世界對於人來說本也沒有意義,但是,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礎上對其賦予意義,創造意義。

就好像象徵著智者的狐狸對小王子說的那段話:

對我來說,你無非是個孩子,和其他成千上萬個孩子沒有區別。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來說,我無非是隻狐狸,和其他成千上萬只狐狸沒有什麼不同。但如果你馴化了我,那我們就會彼此需要。你對我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我對你來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透過狐狸的點化,小王子才明白,其他的人和物對於自己本沒有意義,但是馴化後便建立了關係,這才有了意義。如此,小王子才感悟到了自己星球那顆玫瑰的與眾不同及玫瑰園裡那5000朵玫瑰的空虛。

小說中多次出現“看東西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清楚的”這樣的話語。這裡“用心”指的是人內在的感受,“重要的東西”是指價值和意義,“眼睛”指代外在因素。這就是說,人和事物的價值只有透過內心的感受去賦予,而不是依靠外在的東西而存在。

小說開篇中,飛行員6歲時畫的肚皮合上的蟒蛇吞象圖只有孩子能夠看懂,大人卻看不懂。因為大人看畫是用“眼睛”看,只能看其外貌,無法深入內裡。而孩子是用“心”看的,可以看到內在的實質。

在小說最後的部分,小王子與飛行員相處時,他們也是因遵循內在的感受,憑著內心的純真與摯愛才找到了生命裡的那汪清泉。

天天看電影

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理念與《小王子》想要表達的對外在權力、金錢、慾望等虛無的批判,對內在美好的讚揚這一主題十分契合,相得益彰。

《小王子》這部小說的主題是含蓄而層次豐富的。它多次使用了象徵手法,對每個人物和角色都賦予了象徵意義。在作者不同的敘述視角下,其主題被慢慢剝開、舒展,哲學理念被讀者漸漸感悟。

就像小說第一章的蟒蛇吞象圖一樣,《小王子》的深刻內涵和哲學思考需要我們慢慢消化、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