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大明王朝曾經出現過異相,朱元璋與諸多大臣心有餘悸,而曾秉正卻因此事受到朱元璋重用。那麼,大明王朝的異相究竟是什麼事情?曾秉正最終的結局又是怎樣?

我國古代曾誕生過諸多封建王朝,無論身處於哪個朝代,統治者都非常喜歡清正廉潔的官員,而對貪官汙吏深惡痛絕,甚至嚴厲打擊。

因為官員一旦貪汙,就失去公正的立場,處事就有失公允,從而引發官民對立的社會矛盾,動搖王朝根基。

只有清正廉潔的官員才會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服務。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事實上,

我國曆代王朝出現的貪官汙吏卻不在少數,他們中最出名則莫過於清朝的大貪官和珅。在所有的皇帝之中,要說誰最厭惡貪官,當屬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了。

無論處於哪個王朝,貪腐往往都是最後的底線,歷代王朝的覆滅的背後都貪腐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在朱元璋眼中,這些貪官汙吏是國家的蛀蟲,對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都極為不利。

朱元璋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平民皇帝。

朱元璋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在他年幼時曾切身體會過苛捐雜稅讓他的家庭舉步維艱。他為了生存給地主放過牛,後因接連不斷的天災,父母兄弟接連死去,孤苦無依的他做了和尚,也當過乞丐,一切只為在亂世當中存活下來。

後來,他陰差陽錯下參加了紅巾軍,南征北戰最終闖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正是因為朱元璋出身寒門,歷經過世間的人情冷暖,更是親眼見過百姓深受貪官的剝削壓榨,這也使得朱元璋極其厭惡貪汙腐敗,因此在他當上皇帝之後立志將明朝打造成一個政治清明的王朝。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朱元璋為了整治貪官汙吏,特地制定頒佈了一系列嚴苛的法令,規定官員無論是何等級,只要存在貪腐一律嚴懲,當貪汙銀兩超過六十兩時,不僅要被梟首示眾,還要遭受剝皮揎草的殘酷刑罰。

因為此項規定,各地州縣的土地廟一時間都成了刑場,也有人稱它為皮場廟,當時在縣衙兩邊的柱子都會掛上前任貪汙官員的人皮袋子,裡面塞滿了稻草,目的就是為了警示現任官員要廉潔守法。

由此可見,

朱元璋懲處貪官的手段已經稱得上殘酷,那當時的官員們應該不敢再頂風作案才對,但事實上效果卻並不理想,朱元璋也曾為此感嘆“我想掃除貪官汙吏,奈何早晨剛殺了一批晚上又出現新的!”

後世史學家針對這個現象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他們認為明朝官場的腐敗屢禁不止是當時的制度決定的,在制度不變的情況下是難以根治的,為何會得出這個結論呢?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明史專家吳晗曾指出,隨著王朝中央集權程度的減弱,體制性的貪汙腐敗就會像癌細胞一樣擴散開來。

在明朝歷史上,歷代皇帝中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後來短期執政的明孝宗之外,其餘皇帝都有自身的性格缺陷,他們都存在任用奸臣、寵信宦官,

因此大明王朝也是史上宦官專權最嚴重的朝代。

話說朱元璋也是一個手段血腥的皇帝,為了維護王朝統治,不惜向開國元勳揮動屠刀,這背後除了朱元璋有意為皇孫的上位掃清障礙以外,還有是這些大臣仗著自己的功勞對朱元璋整治貪汙的措施置若罔聞,我行我素。

朱元璋自然大為不滿,因此才發生了以“胡藍之獄”為代表的一系列慘案,這些慘案中不少都與貪腐有關。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我們就以“空印案”來說。明朝年間朝廷規定每年各地都要派人前往到戶部上報財政收支情況,所有賬目必須經過戶部稽核、確認無誤後才算最終完結。

如果發現有哪怕一項數目不符,就會被要求重新造冊,而且需要原地相關部門負責的官員蓋上大印才能完結,我們都知道古代的交通並沒有如今這般發達,一旦賬目出現誤差,重新造冊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

因此,各地派往戶部上報財政情況的官員都會備上多份蓋著印章的空白文書,以備不時之需。

在古代,錢糧在運輸過程中出現損耗是很常見的,所以地方官員與戶部官員都心照不宣地使用空印文書,然而此事被朱元璋得知後龍顏大怒,他認為是官員之間存在利益往來,貪汙腐敗,於是下令懲治。

據史料記載,“空印案”與“郭桓案”被牽連其中的人多達80000餘人,這些人最後都被朱元璋殺害,可見朱元璋的反腐決心。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其實,當代史學家曾對洪武年間的經濟水平進行過研究考證,

他們後發現朱元璋在位期間時官員們的俸祿其實並不高,官員的俸祿與自身品級直接掛鉤,正一品官員年俸不過一千多石,而到了九品官則只有六十石,遠遠比不上其他朝代官員的俸祿。

因此,明朝的官員只要不貪汙,基本都過得十分清苦。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就出現過一位著名的清官曾秉正。曾秉正的官場生涯可以說是跌宕起伏,他做官期間十分清廉,最終卻因為諫言觸怒龍顏被罷官放還。

然而,他在回家中途又被朱元璋派人抓了回來,施以腐刑,結局十分悽慘,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曾秉正,出生於江西南昌,從小就滿腹經綸。

明朝初年,百廢待興,朝廷為了廣納人才為國效力,就要求各州府向朝廷舉薦人才,曾秉正就是在當時被推薦上去,被授予海州學正一職。

由於江西南昌與海州之間相距千里,曾秉正也是猶豫是否前往,但受到報效國家信念的驅使,最後還是趕往任職。

在古代,天現異像往往都被認為是災害的前兆,而作為統治者的皇帝往往要承擔主要責任。洪武九年,明朝出現異常,朱元璋十分重視,於是召集大臣們議論這件事,想聽聽大家的意見。群臣便針對建國以來天下出現的變化展開了激烈討論。當時的議事涉及很廣,覆蓋了全國範圍,曾秉正當時雖然官職不高,但也因此有幸參與其中。

他以海州學正的身份遞交了奏章,引經據典讚許了朱元璋“順應天意,深得民心,治國有方”,朱元璋看了十分高興。不久,曾秉正便獲得了朝廷的提拔,先後擔任思文監丞、刑部主事,後又被任命為陝西參政。

洪武十年通政司成立,朱元璋也是讓曾秉正執掌,不難看出朱元璋對曾秉正的信任。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曾秉正為了一直都忠正敢言,說話直來直往,不喜歡繞彎。

因此,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不僅如此,他在向朱元璋進諫時也是直言不諱。朱元璋剛開始也覺得曾秉正做事盡心盡力,對他直白的話語也就忍了,但是後來時間久了,朱元璋終究難以忍受。有一次,曾秉正上書針砭時弊,朱元璋龍顏大怒之下罷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回鄉反省。

在古代惹得皇帝大怒僅僅只是罷官免職,應該感到慶幸了,但是曾秉正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朝廷的俸祿不多,他又兩袖清風,一時間竟湊不出返鄉的盤纏。前面我們也說到曾秉正剛正不阿,得罪了不少人,幾乎沒有朋友,因此這種情況下也無人接濟他,萬般無奈之下,他只好將自己年幼的女兒賣了,籌齊路費返鄉而去。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這事原本是曾秉正的家事,加上是私下進行的,幾乎不可能被知道。奈何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這事還是被曾秉正的政敵知道了,政敵落井下石,藉機生事,把這件事告訴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看來,朝廷給官員們發的俸祿足夠讓他們過上富足的生活了,自己當年艱難求生還是活了下來。

曾秉正平常滿口仁義道德,現在竟然做出這種違背常倫的行為,無疑是表裡不一的偽君子,簡直是“欺君之罪”!朱元璋越想越生氣,於是立即派人將曾秉正抓回,處以宮刑!既然你忍心出賣女兒,那你以後也不配再為人父!根據《明史》記載,曾秉正受腐刑之後就不知所終了,一代清官結局竟是如此,令人唏噓。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在現在的多數人看來,

曾秉正出賣親生女兒,是違揹人倫的行為,有此結局也是咎由自取。但是,如果結合當時他的具體情況來看,曾秉正做此決定也是實屬無奈,令人同情。

在封建社會,皇帝說一不二,他不按期回鄉就是違抗聖命,抗旨不尊的結果極有可能就是滿門抄斬,而他當時囊中羞澀,想要返鄉就必須想辦法湊錢,在無人幫助的情況下他也只能想到這個辦法了。

可能有人會問,曾秉正被罷免之前乃是三品大員,放在今天也相當於省部級幹部了,至於這麼慘嗎?其實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三品官的俸祿其實並不多,且不以銀兩支付。

朝廷當時為了推行一種“寶鈔”紙幣,官員的俸祿也以此發放,這在當時普遍以金銀交易的社會背景下,“寶鈔”在世人眼中就是個騙人的東西,再加上朱元璋不懂經濟學的知識,沒有控制其放發數量,很快就成了爛大街的東西了。

官員們手拿“寶鈔”卻買不到東西,自然變得越來越窮。

大明王朝出現異相,曾秉正因此事深受朱元璋重用,最終結局怎樣?

因此,

在曾秉正的下場也給當時的官員提了個醒,不貪就等著此類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吧。

這也是明朝的貪腐在極端血腥鎮壓下仍然屢禁不止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