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星期五”談金庸:關於武俠世界的二三記憶

“星期五”談金庸:關於武俠世界的二三記憶

文:太虛宮

圖片:無

星期五言:

半個多世紀前,新中國成立初始,一位懷揣著遠大政治抱負的民主派人士由香港北上,兜裡揣著寫給上面的意見書,開始了他短暫的“創世”之行。當然,他沒過多久就打道回府了。

且不說碰沒碰一鼻子灰,但至少,我認為這段經歷對這哥們兒後來的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這些作品又對後來的一代人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這位被某教授稱作是“頭腦發熱的知識分子”的意見人士,叫查良鏞,沒錯,也就是後來的武俠宗師“金庸”啦!

時間回到九十年代初,筆者還是個中學生,一件事情至今記憶猶新——那是歷史課上,當老師講到北宋章節時,課堂格外寧靜,同學們顯得格外認真聽講。我記得當時老師講到了岳飛,講到了楊家將,還講到了成吉思汗,唯獨……

眼看就要下課了,終於有人憋不住了,冒著被扇耳光擰耳朵的風險沒舉手就向講臺發出了疑問:

“老師,郭靖和楊康哪去了!”

大家知道嗎,這位同學發出的疑問代表的是我們幾乎全班同學要發出的疑問,可見,武俠小說以及電視劇對那一帶人的普及與影響(這大概也是歷史對那代人的價值之一了)。

再說一件事,我媽跟我敘述的:那是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港版《射鵰英雄傳》剛上映之時。那時港臺電視劇以及外國電視劇都是地方臺購買,我所在的小城市,每晚八點,在“新聞聯播”、“地方新聞聯播”以及“廣告”過後,小城幾乎是萬人空巷,據家長所言,那是都在家看“射鵰”呢!

眾所周知,83版《射鵰英雄傳》分三部,總共超過五十集,然而,我們小城播到第二部就停播了。為什麼停播?據家人所說,那是被學校老師和單位領導舉報的。為什麼舉報?很簡單——大家熬夜看射鵰,嚴重影響了孩子和大人第二天的學習和工作。另據小道傳言,已播聚集有很多情節也被刪減了,比如說梅超風練九陰白骨爪情節,原因是情節過於恐怖,不易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這個理由不是沒道理,在我上學時班裡的確有同學用九陰白骨爪攻擊過他人)

好在沒過幾年射鵰又重播了(不知這是不是電視臺的一種“飢餓促銷”),那時本人也能讀懂些“江湖事”了,其間觀劇樂趣不在話下。

不光是射鵰,在我的童年裡,從段玉到韋小寶,從雪山飛狐到光明頂,哪怕是每部劇片頭片尾的歌詞曲調,哪怕是一招降龍十八掌的姿勢,哪個不是熟記於心,存憶至今。你說這些東西是營養也好,糟粕也罷,它就在那了,一輩子忘不了了。

時至今日,每逢佳節,我總會和家人找來幾部老港產老片看看,驀然回首,啊,“江湖”,這個被金庸在文學和電影中用爛了的詞彙,沒想竟和現實如此親近。到底是社會在追憶、模擬作品,還是作品在映照、警示現實,不得而知。好在,快樂還在。

“星期五”談金庸:關於武俠世界的二三記憶

“星期五文藝”在大年初一借武俠片,攜全體武俠人物(包括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給大家拜年了。但提醒大家:如果說金庸武俠代表的是港片嚴肅儒家的一面,那無疑,它還有其嬉皮和瘋癲的一面(不要忽略金庸受莎士比亞的影響呃),明天,大年初二,我們來就聊聊《大話西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