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此人沒有什麼戰功, 卻始終都是曹操心中的第一大將

在名將輩出的三國時期,夏侯惇確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僅在《三國志》中,他就有五次大敗仗的記載,而且還都是實實在在的敗仗:

敗仗一:當年討伐董卓時,夏侯惇自告奮勇打先鋒,結果大敗而歸。不過當時的西涼軍驍勇善戰,打不贏也很正常;

敗仗二:曹操徵徐州,夏侯惇留守老家。結果呂布偷襲,老家被端了,他引兵去救,居然被雜兵俘虜了,丟了大臉;

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遣將偽降,共執持惇,責以寶貨,惇軍中震恐。——《三國志·夏侯惇傳》

值得一提的是,夏侯惇中計並被偽降的呂軍劫持後,軍中震恐。他的部將韓浩聲稱:按照國法,曹軍將不考慮人質(夏侯惇)的安全,並做出要強攻的姿態。拿現在的話說就是警察不接受任何的談判,人質和綁匪都會被消滅!此舉將劫持者嚇尿了,便趕緊放了夏侯惇。韓浩順勢把劫持者全殺光,以振軍威。曹操聽說這件事後,點了個贊。並將攻擊劫質者不用顧忌人質定為法令,於是以後就沒再發生劫持人質事件。

且吾受命討賊,寧能以一將軍之故,而縱汝乎?因涕泣謂惇曰:‘’當奈國法何!‘’促召兵擊持質者。……太祖聞之,謂浩曰:‘’卿此可為萬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後有持質者,皆當並擊,勿顧質。——《三國志·夏侯惇傳》

此人沒有什麼戰功, 卻始終都是曹操心中的第一大將

敗仗三:曹操從徐州撤回,搞定呂布後,夏侯惇率軍尾隨追擊呂布,然後中了埋伏,一隻眼睛被射瞎了;

敗仗四:呂布與劉備翻臉,夏侯惇奉命去救劉備,然後被高順擊敗,沒能增援成功。導致劉備被呂布暴揍,妻子被呂布俘虜。而劉備本人則單身逃走;

敗仗五: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夏侯惇奉命去攻打,結果博望坡一戰,夏侯惇被劉備狠狠的給教訓了一頓;

並且,這也是劉備為數不多的完勝戰例!

如果再加上曹操徵張繡,自傲兵敗,由夏侯惇統領的青州軍乘機燒殺劫掠的話(最後是于禁替他擦了屁股)。夏侯惇的領兵失敗案例,就是六次了。

此人沒有什麼戰功, 卻始終都是曹操心中的第一大將

由以上敘述來看,夏侯惇領兵能力差,當主將每戰必敗,這是洗不白的。輸給西涼軍可以理解,輸給呂布、張遼、劉備這種老兵油子也可以理解,但是他連自己的兵卒都管不住,這就不能理解了。所以後來曹操將他調離前線,成為曹操後期唯一不被派往前線作戰的親信,只擔任中央派到到前線督戰的角色。也是情理之中的。

不過單獨領兵打仗不行,不代表夏侯惇百無一用。他也有強項,他在內政與後勤方面的能力還是很出色。並且夏侯惇生性儉樸,有多餘家財便會分送下屬,是當時終身皆未貪汙的清廉之士。很受曹操的重用。

當然了,能搞內政,能負責後勤,生性簡樸的人——多的是!也不止夏侯惇一個人。這些並不是曹操重用他的關鍵原因。

他受曹操重用的關鍵原因,還在於他的資歷和他與曹操的關係。當資歷+關係產生了化學反應後,其結果就是專制社會,君主對臣子最大的肯定——無比的信任!

此人沒有什麼戰功, 卻始終都是曹操心中的第一大將

先說說夏侯惇的資歷。

夏侯惇跟隨曹操的起步就很高,曹操當年逃出洛陽後,在老家招兵討伐董卓。夏侯惇就是當時跟著曹操創業的核心領導班子。

太祖行奮武將軍,以惇為司馬。——《三國志·夏侯惇傳》

當時的曹操沒有正式官職,估計也應該是沒有長史的,所以夏侯惇的司馬身份無疑就是曹操的副手,是曹操之下的第二人,高於曹仁和夏侯淵的別部司馬。

初平二年以後,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盤。夏侯惇擔任折衝校尉,荀彧擔任曹操的司馬。從這個時候開始,夏侯惇和荀彧就確立了他們在曹操團隊中的地位高於眾人的存在。

後來天下三分的態勢趨於穩定,曹操分別在漢中、襄陽、淮南設立三個前沿基地,交由自己最信賴的三個人統領,這三個人分別是負責漢中的夏侯淵、負責襄陽的曹仁、負責淮南的夏侯惇。並且夏侯惇還是唯一不需要自己親自領兵的人,他只需要督軍,指揮張遼、樂進在前線賣命即可。

以夏侯惇的能力和他在曹魏的至高地位,他的資歷真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人沒有什麼戰功, 卻始終都是曹操心中的第一大將

再說夏侯惇與曹操的關係。具體的關係不用細說了,普遍都認為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的關係。這裡只說一點,就是夏侯惇對曹操的忠誠度,和曹操對夏侯惇的信任度。

曹操當漢朝丞相時,他旗下文武百官都授領魏國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不一樣,他也領漢朝的官職(前將軍)。於是夏侯惇便上書曹操,希望也給他改封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國的。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國的官號呢?夏侯惇因此便不再繼續上書,仍然以漢官的身份在朝中工作。

從這一點來看,曹操對夏侯惇是非常非常信任的。幾乎是無人能及,估計連曹丕、曹植這些曹操的兒子,老曹對他們的信任度,都未必有夏侯惇那麼深厚。曹操稱王后,夏侯惇也成為唯一可以不經通報自由進出曹操房間的人,在世時是真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

另外,在《曹瞞傳》和《世語》中,還記載了一個夏侯惇與曹操關係親密的事件。

當時有個叫桓階的人勸曹操稱帝,夏侯惇則認為不應稱帝,而是先定蜀、吳,然後再學上古禪讓之舉改朝換代的建議。曹操聽從了夏侯惇的意見,把稱帝的機會留給了兒子曹丕。後來曹操病死,沒能活到一統天下的那天,夏侯惇為此追悔莫及,最後也在曹操去世後半年,也跟著一起去了。

“曹瞞傳及世語並雲桓階勸王正位,夏侯惇以為宜先滅蜀,蜀亡則吳服,二方既定,然後遵舜、禹之軌,王從之。及至王薨,惇追悔前言,發病卒。——《三國志》

據記載,夏侯惇死後,曹丕為之哭的稀里嘩啦的:

“……庚午,大將軍夏侯惇薨。……王素服幸鄴東城門發哀。——《三國志》

後來東晉的孫盛評價:對於同族,天子在宗廟門外哭祭即可。曹丕跑到城門去,是失掉天子禮儀的事情。

孫盛曰:在禮,天子哭同姓於宗廟門之外。哭於城門,失其所也。

曹丕是個多麼渣的人,在這就不細說了。連他都為夏侯惇哭的稀里嘩啦,只能解釋為曹丕是真的十分敬愛這位為他父親征戰一生的叔父。

此人沒有什麼戰功, 卻始終都是曹操心中的第一大將

總的來說,夏侯惇不適合為將,尤其是不適合單獨領兵。他的戰功戰績確實不行。但是他的資歷,他與曹操的相互信任關係,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在專制社會,作為一國之君:一個可以無比信賴的人,遠比能力超凡絕倫的人要珍貴。

這就好比,某個人當年陪老闆在凌晨三點半一起抗過包,在關鍵時刻替老大擋過刀。他在老闆、老大心裡的地位,遠比那些後加入的人,要高的多得多。至於他的業務水平不行,那有什麼關係呢?老闆自身的業務水平高就行了。而最信賴的人,只需要對老闆忠誠就可以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