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代沒棉被時,古人穿紙衣、蓋紙被,為何照樣不受凍

“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這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北宋著名大臣和文學家張耒寫給兩個兒子的詩。詩中描繪了一個窮苦人家的少年郎在冬日清晨冒著寒風吆喝賣餅的情景。

詩人以直白質樸的語言,暢述了賣餅兒的事蹟,以此警示和勸勉自己的兒子們:男兒既立志向就要堅持不懈,不懼困苦。

古代沒棉被時,古人穿紙衣、蓋紙被,為何照樣不受凍

賣餅兒衣衫單薄,可見當時的貧苦百姓根本穿不起棉襖或者動物皮毛做的絨衣。

而且我們依照史料,可以得知也許他當時穿的衣服並不是我們想的普通布料,而是一種紙做的衣服。

棉衣棉被對我們來說是再尋常不過的生活用品,但宋以前,普通百姓卻只能透過紙衣紙被來抵擋嚴冬。

古代冬天有多冷

如今的我們在動用各種取暖工具抵禦寒潮時,是否也會好奇古人如何過冬呢?

古代沒棉被時,古人穿紙衣、蓋紙被,為何照樣不受凍

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對古代的氣候有過相關研究,實際上我國不同時期的氣候狀況是不同的。宋代以前氣候較為溫暖,宋代及之後則寒冷的年份居多。

但實際氣溫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且溫暖和寒冷的氣候在這期間是交替進行的。

總體而言跟現在一樣,冬天必然寒冷,北方也必然要比南方冷的。古代與現在不同,沒有暖氣這種高科技的產物,但勞動人民還是運用智慧創造出了許多“暖寶寶”。

古人取暖法寶

古代最常見的取暖工具就是煤炭了。我國使用煤炭的歷史很早,西漢時期就有炭盆了,將燃燒的炭盆置於房屋中間可以讓室內暖如春日。

古代沒棉被時,古人穿紙衣、蓋紙被,為何照樣不受凍

一些高質量的名貴煤炭如“紅羅炭”等還有久燃少煙的優點,深受天潢貴胄、達官貴人的青睞。

但即使是最普通的煤炭也不是人人都能用得起的,尤其是在戰亂分裂和腐朽黑暗的年代。“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樣的人間慘劇數不勝數。

到了唐代,又出現了手爐、腳爐、湯婆子這樣可以隨身攜帶的取暖小物件。

我們經常能在清宮劇裡看到小主們揣著手爐。

在容器中放置燒熱的炭火爐灰,或灌入沸騰的熱水,閉合好後再在外邊圍上一圈絨緞面子,捂在手心裡。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暖手寶、熱水袋的前身。

再說,多圍幾層錦緞,在外邊披上一件獸皮或者雁絨的大氅,再戴上氈帽。出門時坐轎子,回家時蓋毯子,自然可保一冬無虞。

這當然也是生活條件好的人才能擁有的,那窮苦百姓到了冬天是不是就都要活活凍死了呢?

非也,早在《左傳》中就記載了古人“炙地”取暖的方法。就是用火先將地板烤熱,然後人再坐或者躺在上面。

現在北方許多地區還在使用的火炕,最早在西漢時期就出現了。除此外,古人還發明瞭紙衣和紙被,作為穿住的必需用品,這兩樣東西救了不少窮人的命。

古代沒棉被時,古人穿紙衣、蓋紙被,為何照樣不受凍

紙衣紙被

現在拿出一張A4紙,只要筆尖輕輕一戳就破了,何況是拿來做衣服。那麼難道古人用宣紙做衣服嗎?

且不說宣紙這種文房之寶絕不是貧窮人家買得起的,單說它薄透的質地,簡直不堪一擊。其實古人制作紙衣紙被的材料是褚紙。

褚紙是用褚樹的樹皮做的,這種樹的樹皮粗糙而且極其強韌,能夠任意彎曲而不折壞,且纖維豐富而密度很小。

用於製作紙衣和紙被,寒風再烈都像被一層精良的鎧甲擋住。南宋洪邁在《容齋三筆》中就寫了自己與妻子日子貧苦,經常捱餓,“隆冬披紙裘”。

褚紙做的衣被之所以能成為窮人常用的物品,除了保暖性好,最重要的還是價格低廉。

褚樹生命力極其頑強,在溫、熱氣候帶和不同地形區都可以栽種,且生長速度極快。

不單樹皮有用,其根部、果實、樹液均可入藥,是當時種植面積非常廣闊的作物。

紙裘紙被還有兩個優點。一是可以染色。人們若有情趣還可以在上面繪製自己喜歡的圖案花紋,又美觀又輕便;二是易於修補,無須針線,經久耐用。

北宋的大文豪蘇東坡先生幾經貶黜,困苦不堪,亦是紙裘紙被的受益者。

他曾在《物類相感志》中的衣服一章寫道:“紙被舊而毛起者將破,用黃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則如新。或用木槿針葉搗水刷之亦妙。”

紙衣紙被的好處確實不止普通的百姓能感受到,學士、詩人們也一樣有感而發。

陸游在答謝友人朱元晦給自己寄紙被的詩中就這樣讚歎道:“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可見紙衣紙被的妙處絕不是所謂貧窮寒酸的困窘能夠掩蓋的。

古人衣服材料

紙衣紙被畢竟是紙做的,在舒適度和真正取暖性都有欠缺。那麼為什麼當時的人們不穿棉襖呢?

古代沒棉被時,古人穿紙衣、蓋紙被,為何照樣不受凍

根據記載,棉花並非我國本土作物,而是分別在秦漢和南北朝時期透過南北兩條不同的線路傳入中國的。且一開始棉花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性的植物,並沒有廣泛種植。

雖然古人很早就有了在衣服里加入填充物來保暖的意識,但起初只是用蘆花這樣保暖性不強的植物。

當人們發現棉花的保暖性時,棉花的產量還很低,自然只有富貴人家用得起了。人們的衣服材料主要還是布、紙、麻、絹、絲。

南宋時,隨著統治階層的重視和棉花種植面積的擴大,棉襖棉被的數量不斷增加。

古代沒棉被時,古人穿紙衣、蓋紙被,為何照樣不受凍

元代設立木棉提舉司,棉花已經成為了主要的紡織材料。明太祖朱元璋是窮苦農民出身,他登基後更是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棉花種植,後來終於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棉襖棉被了。

隨著時代的推進,紙被紙衣逐漸消失在歷史的煙波裡,被更為實用的棉被棉襖取代。

如今我們回顧過去,也該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喝一聲彩。勤勞刻苦,堅韌不拔,不可摧折,正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