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導言:秦朝滅亡原因,真是秦二世暴政嗎?從強行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六國人民未適應法治統治而已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我國封建社會的朝政制度始於秦,秦朝是我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王朝,是完成了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一個偉大的朝代,這個朝代所開創的中央集權君主制度在後世延續了兩千多年之久,對於中華文明的貢獻還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人們提起秦朝的時候總是褒貶不一的,對它詬病最深的應該是秦二世而亡的這一個事實了,有關於秦朝為什麼二世而亡這個問題,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支援率最高的應該屬於二世昏庸無能實施暴政,在趙高的影響之下弄得民生凋敝這個原因了。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也就是說,秦朝實際上是不愛自己的子民的,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朝並沒有厚待它的臣民,所以最終也就滅亡在臣子的手上,但秦滅亡的原因真的只有這個嗎?本篇文章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到底是什麼為秦朝的滅亡留下了禍根?

秦朝真是亡於秦二世胡亥的嚴苛統治嗎?

秦二世胡亥只是趙高手中一個工具

當然秦二世的不思進取、實施暴政以及宦官趙高的禍害是秦朝滅亡的一個直接原因,秦二世並不是一個真正能夠勝任皇帝之位的人選,如果不是趙高耍的陰謀手段,秦二世永遠都不可能登上皇帝的位子,事實上,二世胡亥只不過是趙高手中的一個工具而已,他被趙高輔佐上位。

同樣也給了趙高非常大的權力,給了趙高在秦朝胡作非為的底氣,這讓整個大秦帝國變的烏煙瘴氣,朝堂的猛將和謀臣走的走死的死,讓本身一個強盛的王朝變得混亂不堪,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所喊出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可以說是驚醒了世人,讓人們不再心甘情願地為後來的苛政付出,讓他們勇於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來保障自己的生存。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就這樣,一個經歷了幾百年的努力才一統天下的王朝,在它輝煌了十幾年之後便迅速的沒落了,傳說在項羽進入咸陽之後火燒咸陽宮,屠滅了嬴氏三族,這也導致嬴氏的子孫在後代十分的凋零,大秦帝國也就正式地成為了歷史。

因此,雖然我們並不贊同是因為秦二世的暴政才導致了秦國的滅亡,但是不得不說它的昏庸無能是秦國滅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只是並不是唯一的因素而已。

秦國自商鞅變法實行的嚴酷法治,山東六國人民不適應

事實上,很多人並不單純的認為只有秦二世才實施暴政,更認為秦始皇在世的時候政策是非常的苛刻的,但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秦始皇所實施的那些政策,只不過是沒有經過山東六國人民的適應而已。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迅速的崛起,開始實施法治治理天下的國策,用法令約束了人們的行為,為國家的發展規劃出了一條明確的道路,但法令的實施也讓人們的行為不再顯得那麼自由。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當觸犯法令的時候就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責罰,而且秦國的法令是非常的嚴苛的,即使曾經的秦惠文王在身為太子的時候,犯法也依舊會得到處罰,他的老師嬴虜也因為他的錯誤而落下了身體殘疾,因此,這樣嚴苛的法令在已經習慣了以德治理天下的人們看來是非常不近人情的,同樣也是違背天理和人倫的。

戰國時期,崇尚儒家學說,講究用仁義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在那個時候,人們比較崇尚的其實是儒家的學說,儒家講究用“仁”來治理天下,講究用仁義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也就是說是一種自由度比較高的規章制度,沒有什麼硬性的規則,有的只是一些尋常的人倫道德。

秦人適應嚴酷法治,而山東六國人民不適應

但人是一種複雜的生物,用極其自由的方式進行約束,是並不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的,但在一直以來的歷史發展程序當中,人們卻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規範,突如其來的用法治來治理天下就顯得比較突兀了,不過好在秦國人民是從商鞅變法時期便開始適應這樣的政策的,經過多少年來不斷的發展,他們已經能夠接受法治這種治國的形式了。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可是在實施滅國之戰之後,山東六國的子民迅速地變成了秦國的子民,整個天下也變成了秦朝的天下,可是那些人卻並沒有在法治的道路上行走過,也沒有接觸過法治治理天下的嚴苛,所以,在秦朝一統天下之後的那種法令的硬性規定與之前那種道德約束的自由性規定,就產生了極大的反差對比,也極其容易讓人們心中產生不滿,而一旦心中有不滿,就會認為自身受到了壓迫,而一旦感受到了壓迫就會有反抗。

選擇起義的人,大多是山東六國子民

其實,最終選擇起義的一些人,大多數都是山東六國的子民,並非是土生土長的秦國人,所以這種所謂的暴政,只不過是沒有經歷一個過渡的階段,就強行地推廣到天下所導致的,並不是它的政策本身就有著極大程度上的問題,而是因為它實施的時機並不對,或者說它實施和推行的方式也是有些極端的。

如果它能夠像在秦國進行推行法治那樣,循序漸進地推往整個天下的話,相信大秦帝國的基礎會紮根的更深,也就不至於會被說成是暴政了;所以,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能夠依照人們口口相述的東西,來認證我們的歷史,歷史總是被勝利者左右的居多,而勝利者的學說也就會被推廣的居多。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如此一來,這種對比就會出現差距,就會讓人們的行為也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向;由此可知,秦朝將法治的統治形式未經過一個過渡,就推向了整個天下的行為,是導致最終爆發農民起義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秦國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導致繁重的賦稅和徭役

其次,是因為秦朝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發展設施所導致的繁重賦稅和徭役。事實上,人們說秦朝橫徵暴斂,但它所徵收的那些賦稅和所徵集的那些徭役並非是用在了君王貪圖享樂身上。

人們都說阿房宮富麗堂皇,尤其是杜牧在《阿房宮賦》這篇文章當中說到“覆壓三百餘里,驪山北構而西折”,說的那些漂亮的美女,有三十六年不見秦始皇的,還說秦國人將金銀財寶當作是磚頭瓦礫隨意丟棄,甚至還有人說黃土高原之所以形成,就是因為建造阿房宮而砍光上面的樹木。

秦國修建大鴻溝、都江堰、靈渠等許多沿用千年的超級大工程

但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真正的歷史上所發生的事情,幾乎都是後來人對秦朝或者對秦始皇這個人的抹黑,阿房宮其實並沒有建成,除去驪山陵墓之外,秦始皇也沒有為自身貪圖享樂而去徵收賦稅,它大部分取之於民的金錢全部都用之於民了。

在滅國之戰的過程當中,秦國就重修了大鴻溝,為後代的農業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鄭國渠在秦朝建立之後也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基礎水利設施建設;此外的都江堰更是一直沿用到了今天;靈渠、通靈渠、鄭國渠這些水道都是非常珍貴的發展財富,在崇尚農業經濟發展的古代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長城更是為華夏民族文明的傳承和繁衍做出了保障,雖然它沒能夠完全的阻擋住北方匈奴或者其它少數民族的南下,但也正是因為它的存在讓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減少了許多,後來的宋朝因為失去了長城的庇護深受少數民族影響二百多年,這也成了直接造成宋朝沒有完全大一統的原因。

而所有的這些防禦工事的建設和水利設施的建設,都是需要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出力才能夠完成的,而那個時候整個天下才剛剛的統一起來,人民的生活才剛脫離那種飢寒交迫的狀態,才避免了背井離鄉到處逃難,可以說那個時候每個人手中並沒有多少多餘的錢糧來支撐國家的發展。

漢朝摘取秦朝勝利的果實,受益頗豐

而秦朝並沒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緩衝,就強行徵收大量的賦稅和徭役來建造這些基礎設施,這也成為了導致它後來發展過程中受到阻礙的原因。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才更應該感激這個王朝,因為後來的大漢王朝確實延續了幾百年的時間,正是秦朝的時候所建立的這些基礎設施,保障了它的農業經濟的發展,才讓漢朝這個王朝能夠有資格推行黃老政策,能夠有資格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推行無為的發展方式,不然農業民族就連發展的根基都不會有,發展的保障也根本就不用提,所以其實秦朝的勝利果實是被漢朝採摘了而已。

秦朝未經過渡就強行推廣法治治理,是導致滅亡的主因

我們在崇尚大漢王朝這個時代的時候,不應該忘記秦朝在它之前做出的努力,當然,我們這不是說秦朝徵收賦稅和徭役的做法就是對的,我們只是說身為一個王朝,為自己的子民去奠定發展的基礎是沒有錯誤的,只不過在這樣的程序當中要講究方式方法,避免不必要的危機發生。

所以,在天下剛剛穩定的年代裡,徵收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去建設基礎設施,也是秦朝最終滅亡的原因;不過話說回來,除了秦朝之外,後世的任何一個王朝為發展奠定的基礎都不如秦多,它們可能在當下的那個時間段裡保障了一定程度上的安居樂業,卻並沒有留下太多福澤子孫後代的東西,只有秦朝幾乎將取之於民的全部用之於民了,只是因為它取之於民的時機不對,為它的發展埋下了禍根,也成為了它發展程序當中一個巨大的遺憾。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討論

筆者認為,上述所說的這些事情,更多的發生在秦始皇的統治時期,到了秦二世的時候,秦朝確實不如之前那麼鼎盛,但這不是我們去抹黑這個王朝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如果不是因為這個王朝奠定的基礎,又怎麼會有後來千千萬萬華夏兒女的安定生活呢?

說到這裡,我們就不得不再多提一句焚書坑儒這件事了,焚書坑儒一直都是秦始皇嬴政身上的一個巨大的汙點,但坑儒這件事情坑的只是一些江湖騙子而已,試問哪一個君主能夠允許危及到王朝統治的人興風作浪呢?當一個國家好不容易完成了統一的時候,卻被原來山東六國的部分江湖術士煽動民心,危及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且提倡貴族的復辟,放在後世任何一個君主的統治之下都是不會被允許的。

但焚書確實對中國的古代文明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這一點確實值得人們批判;畢竟在這一政策的影響之下,很多的學術經典作品都被付之一炬了,對後來人理解千代的歷史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也讓很多的主張和技術被銷燬,對後來的社會發展也造成了極大程度上的影響。

綜述

筆者認為,秦朝的滅亡並非是單純的因為秦二世,他的一些昏庸無能的做法而導致的,有一些便民、利民的政策,推行的太過於極端,也成為了導致它最終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苛政本身不應該存在,必須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懂得基於百姓們安居樂業的生活,才能夠穩固發展的基礎。

從推廣法治和基礎設施建設角度,分析秦朝滅亡,並非單純二世暴政

但這不代表著所有的批判都是正確的,人們在去了解那一段歷史時還需要擦亮雙眼,就比如說陳勝、吳廣的故事就有著許多的疑點,尤其是它們起義的原因;經過一些歷史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在秦朝的時候,因為天氣的原因延誤並不是致死的行為,頂多會進行一些罰款,但是絕對罪不至死。

司馬遷使用誇張手法,記錄秦朝歷史

太史公司馬遷在記錄這一段歷史的時候,可能運用了一些誇張的手法來表達秦朝的嚴酷統治,但這也成了造成後來人理解的偏差,所以對待歷史,我們要站在歷史的角度,跳出階級的侷限性,要用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理解歷史,還需要有著自身的理解的。

無論如何,前人們的功過已經過去了千年之久,每一個王朝都必定會經歷興衰成敗,畢竟王朝更替是封建制度,用來完善自身的一種手段,它必須要在王朝更替當中,去彌補自身制度的缺陷才能夠更好的繁衍生息。

所以,成敗不應該成為我們最終評定一個王朝好壞的關鍵因素,更多的是要看這個朝代給予了後世的子孫們多少值得利用的,有時我們總是會以成敗來論英雄,但事實上,很多事情重視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有一些事情功在當代全利在千秋的,還需要我們用心去進行體會。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在紛亂複雜的時代變遷當中尋找到真正的真相,才能夠抽絲剝繭去尋找歷史發展的線索和足跡,從而讓我們未來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過秦論》、《史記》、《戰國策》、《左傳》、《資治通鑑》、《漢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