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為什麼都說“秦人好鬥”?這是一種來自於骨子裡的“不屈服”

“清華簡”研究顯示,秦並非出自西戎。學術界主流思想認為秦人來自東方而成於西方,是商末戰亂時西遷的華夏族一支。在秦公一號大墓中發掘出了一塊銘文,上面記載:秦王族是黃帝之後。並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秦人與戎人進行了長久慘烈的拉鋸戰,兩個部族無論是民族個性還是文化都格格不入。

都知道,秦國最開始只是一個彈丸小國,祖上以養馬發跡,獲得在西北地區的一塊小小的封地,環境惡劣文化落後。那麼,秦國究竟是怎麼成就了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之位,乃至後來統一全國的呢?

為什麼都說“秦人好鬥”?這是一種來自於骨子裡的“不屈服”

秦國是周朝時期中國在西北地區建立的一個附屬國,秦人是西遷的華夏族的一個分支。早在殷商時期,秦人的始祖嬴氏,就是商代守衛西戎大將的得力助手被商朝重視,還因此成為了貴族。後來,因嬴氏參與到了由武庚主謀的叛亂,受到了周公姬旦的懲罰被迫西遷,嬴族就此成為了奴隸。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遣兵將護送周平王東進,被封為了齊山西邊的諸侯國,此後,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國由於地處偏僻,文化落後,向來有“蠻夷”的稱號,不為其它諸侯國所重視,直到秦穆公摧毀了12個由西方戎族建立的國家,開闢了一千多里的土地,穩定了大後方之後,才為秦國在春秋時期的四大強國之一的地位,奠定了基礎。

為什麼都說“秦人好鬥”?這是一種來自於骨子裡的“不屈服”

秦國在與西戎的長期征戰中,犧牲了許多人,秦人與戎人多年的鬥爭,再加上,文化教育的缺失,秦人,上至青壯年,下至老人幼兒,皆性格勇猛好鬥,養成了極強的戰鬥意識,養馬、打仗可以說是秦人的日常生活。

到了戰國初期,魏國攻打秦國多年,奪取了河西大地,秦國被迫撤退到了洛水以西。秦孝公時期,發奮圖強授命商鞅進行改革,商鞅在軍事、經濟、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大刀闊斧地剪除秦國舊疾,使秦國在短時間內一個極快的速度成長,成為戰國中後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

在春秋時期的封建社會,秦國是環境最差、但也是最勤奮、最不畏死的國家,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成為了一代霸主。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的原因,就可以在這裡找到,秦人自強不息的基因,也可以在這裡找到。

為什麼都說“秦人好鬥”?這是一種來自於骨子裡的“不屈服”

秦始皇先祖之一的秦非子,非常善於養馬。古代時期,馬是很重要的戰略物資,當時都是用馬車來運輸,而馬車則需要馬拉,又因戰國時期大多使用戰車,因此,良種馬則具有很大的戰略價值。西周的第八代王,周孝王非常欣賞秦非子,把一片方圓五十里的地方賜給了秦非子,這就是秦國最初的地方。

當然,周孝王的賞賜不是白領的,秦國先祖除了養馬,還要為周天子作戰。戰爭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到了秦仲這一代,周皇室與西戎之間的戰爭越發激烈。作為周朝的前沿陣地,秦人不斷與西戎交鋒,秦仲被賜“西垂大夫”之名以茲獎勵,然而,沒過多久他便在與西戎的戰爭中喪命了。

秦仲戰死後,秦仲之子秦莊公沒有逃走,而是向周王室求援,擊退了西戎。秦莊公在位時間長達44年,也沒有完全擊敗西戎,是為其終生遺憾,所以,他死後,其子世父說:“我們的祖祖輩輩都有人被西戎殺害,不殺了西戎的王,我就不會進城,也不會接受王位。”

為什麼都說“秦人好鬥”?這是一種來自於骨子裡的“不屈服”

於是,他把王位傳給了弟弟,帶領秦人與西戎作戰,這裡面有報復的成分,但是,更多的還是他的兄弟秦襄公富有謀略,所以,他的主動退位也被傳為了一段佳話。這種情況在其它國家是不可能存在的,事實也證明,世父的選擇是對的,秦國發展最大的轉折就在秦襄公這裡。

秦襄公是個奇人,周幽王遇襲,他帶兵營救,周平王東進,也是他決定護送,兩次都立下了汗馬功勞。西戎的戰火後來蔓延到了漢中地區,連周天子都退避三尺,為此遷都,唯有秦人願意留下了苦戰。基於此,周天子允諾:只要是秦從西戎手裡奪回來的土地,就是秦國的封地。

公元前776年,秦襄公遷都汧邑(今陝西隴縣),向東進逼。直到這時,秦國才真正擁有諸侯國的地位。而從秦非子到秦襄公,秦國經歷了六代人的經營,才從一個方圓50裡岐山以西的附庸國成為了諸侯國。秦襄公死後,他的兒子們繼續高舉進攻的旗幟,極力的擴大秦國的疆域。

為什麼都說“秦人好鬥”?這是一種來自於骨子裡的“不屈服”

或許,逃跑之人從來就沒有一個好結果,一個國家的屢次投降往往會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最終,還會留下無數的屈辱,周平王也不例外。東遷之後,周氏皇室日益衰落,與此恰恰相反的是,留下來的秦國,經過秦人150年的努力,終於征服了西部,打敗了周邊的西戎部落,一躍成為了春秋霸主。

參考資料:

【《史記·秦本紀》、《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