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戎字有何本義,甲骨文揭開真面目,難怪周朝稱西戎為“戎”

談及周朝歷史,“戎”族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自西周建國起,就一直面臨戎族威脅,甚至到了周幽王時,西戎聯合申國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姬伯服等,直接滅亡了西周,製造了周朝第一慘案。

然而,甲骨文中的“戎”,本義是兵器的總稱,後來引申為戰爭等,比如我們熟知的“戎馬倥傯”、“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等。那麼,周人為何用代表兵器、戰爭的“戎”來指代當時的外族?周人 以“戎”稱呼其他部族,是否含有貶低之意?

戎字有何本義,甲骨文揭開真面目,難怪周朝稱西戎為“戎”

甲骨文中的“戎”:沒有用於族稱

甲骨文中的“戎”非常形象,由進攻的“戈”和防禦的“甲”構成,因此本義是攻防兵器的總稱,後來引申為士兵、戰爭等。其中,下圖戎字中的十字元號,是“甲”字意為鎧甲,或是“毌(guàn)”意為盾牌,都是用於防禦。

漢字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透過“戎”字可知,最遲商朝時已有“戈”、有“甲”,建有武裝齊全的精銳部隊。

需要注意的是,甲骨文中的“戎”,沒有指代用於族稱,只有兵器與戰爭之意,因此可以確定以戎為族稱始於西周。其實,商朝對於其他勢力的稱呼,無論是盟友還是敵人,殷商稱呼四方部族都是“方”,區別在於“某方”中的“某”,比如“鬼方”一眼就可知是敵對勢力,同時“鬼方”應該是商人對其的稱呼,屬於“他稱”,至於“鬼方”部族的“自稱”是什麼就無法考證了。

戎字有何本義,甲骨文揭開真面目,難怪周朝稱西戎為“戎”

周王朝時的“戎”:泛指部分外族

對於四方異族,古人將之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但在西周時期,“戎”並非西部外族的專稱,東西南北的很多外族也被稱為“戎”。

以淮夷、徐夷為例:《尚書》記載,西周初年“淮夷、徐戎並行”;冬戈方鼎銘文記載,“率虎臣御淮戎”,這裡的“淮戎”即是“淮夷”。“淮戎”在淮河一帶,“徐戎”在徐州一帶,兩者都屬於東夷的一部分,與傳統的“西戎”相距很遠。

除了“戎”與“夷”之外,周朝還創造了“狄”與“蠻”來稱呼外族,甲骨文中沒有“狄”與“蠻”這兩個字。《左傳》記載:“戎狄豺狼”,以及“戎狄無親而貪。戎,禽獸也。”也就是說,“戎”只是稱呼部分外族,並不能泛指一切外族。

問題在於,周朝為何使用“戎”來指代部分外族,其中有何講究,最終又為何變成了西部外族的專稱——“西戎”?

戎字有何本義,甲骨文揭開真面目,難怪周朝稱西戎為“戎”

周人眼裡的戎族:敵對的強大的外族

上文說了,“戎”的本義是兵器的總稱,引申為戰爭,因此周朝命名為“戎”的外族,必然與其有著密切的內在邏輯關係。古人用詞非常謹慎,周朝命名外族為“戎”時,不太可能脫離其本義。

首先,“戎”代表的是有戈有甲的尚武外族,對周王朝具有重大威脅。以徐夷為例:《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傳統文獻中記載“徐夷僭號”等,說明徐夷非常強大,武力值很高,是一個有戈有甲的尚武外族,一度是周王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戎”可以視為周王朝對外族高武力值的標記,命名外族為“戎”時,可能表示此時某個外族武力強大。

其次,“戎”代表的是與周王朝敵對、交戰的外族。“戎”字從戈甲的結構,表明它不僅是兵器,還是戰爭的一個動態過程。史書記載的徐戎、西戎、西落鬼戎、燕京之戎、餘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等,都與周人爆發過戰爭。

除了上述兩種,司馬遷還記載了一種可能:《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可見“狄”、“娀”等與殷商關係匪淺,那麼周人稱呼一些外族為狄與戎等,是不是因為殷商的緣故?可惜,甲骨文中沒有狄字,也沒有以“戎”稱呼他族,因此也就無從作此推斷。

總之,從目前文獻史料來看,西周王朝眼裡的“戎”族,起初只是標記與周人爆發戰爭的武力強勁的外族,不僅沒有貶低之意,更不是什麼蔑稱與歧視,反而是一種高度尊重。

戎字有何本義,甲骨文揭開真面目,難怪周朝稱西戎為“戎”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戎”的內涵也在變化,也變得具有一定歧視的意思了。

到了戰國時期,古人將散佈在四方的外族稱之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此時“戎”已經失去了西周“標記”的意義,只是作為一個特定族群的稱呼,專指“分佈於湟水流域,今甘肅大部分地區”的外族,於是在“華夷之別”的思想體系下,族稱“戎”逐漸成了一種蔑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