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關鍵詞:宗教紛爭、哈布斯堡王朝

前因:

1618-1648年,由於內部宗教糾紛而引發的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演變成歐洲大混戰,哈布斯堡王朝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在戰爭中學習到了先進的軍事經驗和武器裝備,提高了軍事實力。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哈布斯堡王朝(公元6世紀—1918年)

後果:

1699年,神聖羅馬帝國聯合歐洲各國擊敗奧斯曼,迫使其簽署《卡洛維茨和約》,將佔領的匈牙利、達爾馬提亞地區都交予哈布斯堡王朝。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奧斯曼帝國(1299年 —1923年 )

詳細過程:

一、羅馬帝國內部戰爭

1683年,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派大維齊爾親自上陣,率領大軍圍攻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最終在波蘭國王楊·索別斯基領導的歐洲聯軍的反擊下全面潰敗,西侵的道路就此中斷。

17世紀,神聖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處在內部的動盪與衰落之中。身處奧地利維也納的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被國內的宗教事務搞得心煩意亂,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衝突嚴重削弱了帝國的實力。奧斯曼帝國也在與威尼斯共和國的長期戰爭中損耗嚴重。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若攻破維也納,奧斯曼帝國的勢力範圍將進一步延伸入中歐

但他們仍是歐洲兩大強權,野心也並未因為國家實力的衰退而有絲毫消減。此時,作為“基督教之盾”的匈牙利早已亡國,分別處在奧斯曼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控制下,如此一來,這兩大帝國之間衝突再也沒有任何阻隔。事情也的確是從匈牙利開始發生的。

1681年,神聖羅馬帝國軍隊進駐匈牙利中部地區,引起當地新教徒的惶恐。為了不被天主教徒統治,他們不惜投靠穆斯林,並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求救訊號。蘇丹穆罕默德四世正有心透過一場對外戰爭,緩和國內的矛盾,於是欣然接受,組建起一支10萬餘人的大軍。

這支軍隊由大維齊爾(大概相當於宰相)穆斯塔法親自率領,目標直指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在進軍的途中,附屬國的軍隊不斷加入,軍隊數量超過了20萬人。7月,土耳其軍逼近維也納,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聞訊,放棄國都匆忙出逃,斯塔倫貝格伯爵接下了守衛維也納的重擔。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二、奧斯曼軍隊的反擊

7月14日,奧斯曼軍隊已經兵臨城下,穆斯塔法下令軍隊排兵佈陣,將維也納層層包圍。隨後開始架攻城炮、挖戰壕,為攻城做準備。在隨後發起的攻城戰中,斯塔倫貝格伯爵憑藉城牆的掩護,多次擊退奧斯曼軍隊的入侵,但穆斯塔法並不著急,他佔據著絕對的人數優勢,並以接連不斷的火炮轟炸,終於在圍城兩個月後,成功地在城牆上打開了一個大缺口。

到9月時,守軍已經面臨彈盡糧絕,疲憊不堪,再加上城中流行病的爆發,人人都陷入絕望,不僅想起那座被奧斯曼帝國攻陷的另一座偉大城市,君士坦丁堡。然而,維也納畢竟是維也納,基督教世界並沒有放棄它。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利奧波德一世(1790年12月16日-1865年12月10日)

利奧波德一世逃走後,號召洛林、巴伐利亞和薩克森等地區的德意志諸侯們起兵支援。雖然這些諸侯平時搞內訌很有一手,但在此關鍵時刻,他們也深知維也納陷落對基督教歐洲的打擊,一直近5萬人的德意志大軍組建起來。波蘭國王楊·索別斯基也率領援軍及時趕到,併成為歐洲聯軍的總指揮。

神聖羅馬帝國、波蘭以及其他各路援軍加起來,數量也不會超過10萬人,根本無法與穆斯塔法的20萬大軍相提並論。然而,他們除了背水一戰,別無選擇。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1648年 結束三十年戰爭後的神聖羅馬帝國

三、針對維也納的聯合之戰

在索別斯基的指揮下,歐洲聯軍與奧斯曼軍隊就在維也納城下爆發激戰。奧地利的洛林公爵首先率領軍隊左翼對奧斯曼軍隊發起猛烈攻擊,由於地形崎嶇不平,穆斯塔法沒能將人數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再加上歐洲聯軍採用排槍射擊,並輔之以火炮的轟擊,將奧斯曼軍隊的步兵打得落花流水。

但穆斯塔法還有他的殺手鐧,土耳其近衛軍。騎兵之間的鬥爭更加激烈,但奧斯曼軍隊在裝備上仍不佔據優勢。雖然各路進攻都不順利,在戰爭中也逐漸處於下風,穆斯塔法卻不敢下令撤退。最終的經過整整一天的戰鬥後,奧斯曼軍隊的大部分防線被衝破,傍晚時分,在聯軍的最後一次衝擊下,奧斯曼軍隊徹底崩潰。

這一仗,奧斯曼軍隊的損失可能超過了10萬人,穆斯塔法也因戰敗而被蘇丹處死。此後,奧斯曼帝國向西擴張的步伐終於停止,征服的主動權開始轉移到哈布斯堡王朝手中 。

奧地利歷史維也納之戰,整個歐洲的轉折點

結論:

維也納之戰是奧斯曼帝國入侵基督教歐洲最為驚險的一次交戰,歐洲聯軍的勝利挽救了整個西歐免受侵略,也壯大了哈布斯堡王朝的聲勢。

【參考資料】:《維也納之戰》、《哈布斯堡王朝》《歐洲歷史大辭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