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隋唐第十二傑:一生三大戰,首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末戰遭雷崩

隋唐演義系列小說,有一個很有爭議的設定,就是由作者給書中的高手名將直接確定了武評排名,認可這種做法的人,認為這樣會使書中的英雄更有特點,條理更清晰;批評這種做法的人則認為,名將之間不可能有那麼嚴格的高低限制,而且有了這套系統後,各位高手的對決,都缺少懸念看點了。

隋唐第十二傑:一生三大戰,首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末戰遭雷崩

但不管怎麼評價,熟悉並喜歡這套書的人,對這個排名也很熟悉,雖然不同的版本,出現了不同的榜單,但是前八的順序基本沒什麼差異:榜首是毫無爭議的西府趙王李元霸,第二天寶無敵大將軍宇文成都,銀錘太保裴元慶位列第三,紫面天王雄闊海穩居第四,第五是北槍王南陽侯伍雲召,伍雲召的堂兄伍天錫排名第六,最有人氣的冷麵銀槍俏羅成處於“C位”第七名,第八則是隋朝最後的忠勇老臣靠山王楊林。等到楊林之後,這個排名就比較亂了,但最後收尾的一定是秦瓊和尉遲恭這兩大門神。而這種排名的基礎,源自最早的十八條好漢說法,不過在《說唐》中的十八人大榜單也有一個天然的“bug”,那就是排名靠中後的人,根本不知道是誰!因此,後世藝人們開始給這個榜單填空,將各位實力出眾的人物排進其中,也就出現了四猛十三傑,十六條好漢等不同的說法,甚至還有人將缺失的十八條好漢排序給補全了。

隋唐第十二傑:一生三大戰,首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末戰遭雷崩

其實能排進其中,且名次相對靠後的不過是魏文通、尚師徒、新文禮、左天成這些隋朝干將,或者是王君可、王伯當、單雄信等瓦崗虎將。但在這些人當中,有一個是比較特殊的,他就是可以在不同版本中都能排名至第十二名的鐵錘將,梁師泰。大家對梁師泰最直觀的認識,當然是他可以跟李元霸、裴元慶、秦用三大猛將組成四猛八大錘,雖然比李元霸和裴元慶差點,但是跟秦瓊的乾兒子秦用還是實力接近的。但這隻能證明其地位,無法證明其實力,所以只有靠真實的戰績,才能凸顯梁師泰的本領。而縱觀梁師泰在小說中短暫的履歷,可以說他一生只有三戰,而且可以形容為:首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末戰遭雷崩。這是怎麼回事呢?或者說,這種形容有道理嗎?那就讓我們仔細整理一下這三戰吧。

隋唐第十二傑:一生三大戰,首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末戰遭雷崩

首戰勝青龍的意思是,梁師泰第一次出場,就遇上了攻打銅旗陣不利,敗退下來的單雄信,慌不擇路逃到了掛錘莊,也就是梁師泰的家——按照最大的隋唐英雄榜單來看,單雄信是排名第十八位的“最後一名好漢”,其實力當然不俗,但在手拿一百六十斤重鐵錘的掛錘莊莊主梁師泰面前,完全沒有招架之功,可見梁師泰的實力之強,而按照民間的傳說,單雄信是“青龍星”,所以我們才說這叫梁師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也是跟單雄信這次敗仗有關,因為他敗退後,巧遇李元霸,按照這套傳說系統,李元霸是金翅大鵬轉世,雖然這些富有神話色彩的說法並不可信,但這也說明了李元霸的超強實力。結果,被單雄信請來幫忙報仇的李元霸,只用半錘,就讓第二次跟人動手的梁師泰,輸了一個心服口服,並且死心塌地拜服在李元霸腳下,給西府趙王當了一個忠誠的馬前開路將軍。

隋唐第十二傑:一生三大戰,首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末戰遭雷崩

此後,梁師泰跟李元霸東征西戰,但李元霸實在是太過神勇,梁師泰可以露臉的機會並不多,因此,他的人生終結一戰,也就成了他的第三次重要單挑——挑戰伍天錫。此戰的背景是隋煬帝楊廣下旨,要讓天下英雄來揚州比武奪玉璽,以便將之一網打盡,但為了篩選來人的實力,靠山王楊林特意聘請了伍天錫,作為天昌關的守關人,因為伍天錫是天下第六條好漢,能打敗伍天錫的,當然是值得隋朝去集中對付的英雄。就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李元霸馬前開路將軍的梁師泰跟伍天錫碰上了,結果伍天錫很輕鬆地钂擊掛錘莊莊主,終結了這位高手的性命。當然,如此一來卻也激怒了李元霸,隋唐第一好漢一怒之下,撕了伍天錫,為梁師泰報了仇。因為在隋唐的神話傳說系統中,伍天錫是雷神轉世,所以我們也可以理解成,梁師泰“末戰遭雷崩”。

隋唐第十二傑:一生三大戰,首戰勝青龍,次戰拜金鵬,末戰遭雷崩

小說作者之所以將隋唐第十二名好漢的位置給梁師泰,主要參考他可以輕鬆打敗單雄信,又被伍天錫輕鬆斬殺的戰績。當然,梁師泰的這些故事不可能是隋唐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但是如果沒有這些故事,又有多少人會對李元霸這些名人的歷史真實面貌感興趣呢?因此,老樂說歷史,雖然是以評書小說等虛構故事為載體,但老樂覺得,丟擲這些虛構的“磚”之後,如果能引來一些人對真正的歷史之“玉”產生興趣,並且立志於學習研究的話,老樂心願足矣。畢竟,絕大多數的歷史學者,基本都是年少時透過這些小說故事為啟蒙,才產生了對歷史學的興趣,進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您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