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近代以來,曾受到西方列強侵略的我們,深刻地意識到,西方在科學技術上是遠超我們的。

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

越來越多的人崇拜西方文化,吹捧西方文化,卻又在這些崇拜與吹捧中忘記了我們的中國文化也是非常優秀的

如今,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崛起,“文化自信”被提了出來,相信自己的文化、喜歡認可自己的文化、傳播自己的文化,成為了人們當下的任務

但其實在百年前,早就有一位老先生告訴過我們該怎麼做,他就是被稱為“北大怪才”的辜鴻銘老先生。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1857年,辜鴻銘出生於馬來西亞的檳城州,他的父親早年隨著祖輩一起從福建遷到了馬來西亞,在當地擔任橡膠園的總管,而辜鴻銘的母親則是一個英國人,在當時,辜鴻銘是十分少見的混血兒。

辜鴻銘十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從馬來西亞去到了英國定居。在去英國的路上,辜鴻銘的父親卻告誡他,

無論他將來走到哪裡,去到哪裡生活,都不要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年紀尚小的辜鴻銘顯然還不明白這些話語中蘊含的深厚感情,只能夠暗暗記在心中。

來到歐洲,辜鴻銘被送到了德國進行學習,因為成績優異,辜鴻銘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並在他20歲的時候,就取得了愛丁堡大學文學碩士學位,隨後他又去到了德國的萊比錫大學研究文學。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正因為這些幼年的經歷以及辜鴻銘自己在語言上的天賦,他精通英語、馬來西亞語、德語等多種語言,據說,辜鴻銘一生掌握了9門語言

。與此同時,從小愛看書的辜鴻銘在這段時期接受到了西方的傳統教育,對於莎士比亞等人的文學作品更是早已爛熟於心。

據統計,辜鴻銘一生獲得了13個博士學位。

20歲的辜鴻銘儼然是西方文學界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無論他的父母還是導師都對他寄予了厚望。

對於有著這樣經歷的辜鴻銘,誰見了不說一句“天縱英才”,可以說,

在西方生活多年、求學多年的辜鴻銘對於西方文化了解的十分透徹,就是說他是地地道道的“西方通”也毫不為過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精通西學的天才,最終卻沒有選擇留在歐洲。其實,因為父親的原因,

辜鴻銘一直對於中國都有著強烈的嚮往,因為他不明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又是一種如何優秀的文化使得父親魂牽夢縈。

在結束學業後,他回到了馬來西亞,開始從中國最為傳統的四書五經學習中國文化,也是在學習中,辜鴻銘愛上了中國文化。

他深刻意識到,西方人對於中國人,乃至中國文化都保持著一種優越感,總是非常粗淺地認為西方文化就是最好的,中國文化是野蠻的。

於是,辜鴻銘開始利用最地道的英文來撰寫宣傳關於中國文化的文章,並刊登在了西方報紙上。不僅如此,辜鴻銘還首次將《大學》、《論語》、《中庸》等傳統的中國著作翻譯成了英文,讓西方人意識到中國也是有傳統且優秀的文化的。

在向海外宣傳中國文化這一方面,辜鴻銘可以說是敢為人先,因為

在當時,學習西方,摒棄傳統觀念在國內都是非常時新的,雖然學習優秀的西方文化是應該的,但是很多人卻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忘記了自己的傳統中的優秀文化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辜鴻銘的做法不僅讓外國人意識到中國文化的優秀,還讓處在變革中的國人堅定了對於自己國家文化的信心。站在風口浪尖,不忘自己的堅守

辜鴻銘在宣傳中國文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國內的人自然也關注到了,一次外交官馬建忠前往馬來西亞出差,便正好與辜鴻銘聊了聊。

兩人越聊越投機,也堅定了辜鴻銘回到中國更加深入地學習中國文化的心。就這樣,28歲的辜鴻銘回到了中國,並且為當時的清政府做事。

回到國內的辜鴻銘有了更多的機會能夠了解到傳統的中國文化,於是發表了多篇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並呼籲人們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雖然辜鴻銘當時強調的傳統文化中存在著一些封建糟粕,但是這種重視自己國家文化,強調文化自信的觀點還是非常先進的

辜鴻銘的優秀並不只是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因為他在文學上的造詣頗高,他還與列夫托爾斯泰等人常常有書信往來,還經常相互交流看法觀點。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而後,清政府倒臺,辜鴻銘則受到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賞識,被北京大學聘請為了文學教授,專門為學生教授英國文學。

20世紀初,國內時局動盪,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國內也掀起了一股改革、創新的風潮。

在當時,堅持傳統的辜鴻銘並不受到重視,甚至是站在了風口浪尖上,儘管如此,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

辜鴻銘專門向外國人演講《中國人的精神》,得益於他多年來為中國文化傳播所做出的努力,在外國人眼中,辜鴻銘已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在國外還流傳著“到了中國什麼都可以不看,但一定要去看辜鴻銘”。可見,辜鴻銘的堅持,並不是毫無成效。身有辮子,心無辮子

此外,關於辜鴻銘的形象,存在著一件非常有爭議的事情,他還因此被嘲笑多年。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這正是這個原因,許多的人嘲笑辜鴻銘是個頑固的“保皇派”,是個冥頑不靈的老迂腐。可不管人們如何說,辜鴻銘都沒有要剪掉辮子的想法。

在辜鴻銘看來,這根辮子在時時刻刻地提醒著他,堅守傳統文化,不要過於崇拜西方文化。

為此,他告誡北大學子,他的辮子在頭頂上,而大家的辮子則在心裡。這句話即使放到今天也是有一定的適用度的。

至於“保皇派”一說,其實辜鴻銘早就明白說過,他忠誠的不是帝位之上的那個人,而是千百年來的傳統文化。

辜鴻銘學在西洋,獲得13個博士學位,卻留著長辮子宣揚文化自信

在大多數人學習西方文化、崇拜西方文化的歷史環境裡,辜鴻銘卻在向西方傳播著中國文化,可以說,辜鴻銘做出的貢獻,時至今日,仍舊無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