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武松打虎時幸虧用的是棍棒,要是用刀劍,不僅不能成名反而要坐牢

泱泱大國五千年曆史文明,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有著千萬種不同的解讀方式。專家學者們依賴於史書和文物,而民間百姓對歷史的知識大多來源於文學作品。在這些流傳千古的文學作品中,《水滸傳》是其中的一朵璀璨之花。書中鮮活的歷史人物,跨越千百年時空,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武松打虎時幸虧用的是棍棒,要是用刀劍,不僅不能成名反而要坐牢

《水滸傳》中眾多好漢,人們最喜聞樂見的莫過於武松武二郎。他的成名之戰就是在景陽岡打死一隻吊睛白額猛虎,從此名傳千古。武松打虎並非完全赤手空拳,他看見猛虎的第一反應,是拿起防身的哨棒,想給老虎致命一擊。怎奈用力過猛失了準頭,一棒打在樹枝上,把哨棒打折,無奈何才赤手空拳和老虎打了一架。

武松打虎時幸虧用的是棍棒,要是用刀劍,不僅不能成名反而要坐牢

話說十八般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哪個打虎不比棍子強,憑武松的神力和武藝,要是手裡有刀劍之類的尖銳鋒利之物,恐怕只消一下,立即能讓老虎斃命。可他偏偏選擇了棍棒這種最原始的武器。原來,武松並不傻,他也知道刀劍比棍棒好用,問題是他生活在北宋,根本不敢帶那玩意兒。

武松打虎時幸虧用的是棍棒,要是用刀劍,不僅不能成名反而要坐牢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靠篡奪皇位起家,從此患上了篡位恐懼症,生怕別人有樣學樣給他來一下子。因此他不僅對手握兵權的武將防範極嚴,就連民間百姓,也讓他如臨大敵。大宋開寶三年,趙匡胤突發奇想,下了一道聖旨,禁止京都士人百姓私蓄武器。此後,類似的命令接二連三出臺,在宋朝全國範圍內推廣。

武松打虎時幸虧用的是棍棒,要是用刀劍,不僅不能成名反而要坐牢

《水滸傳》中,好漢們最常攜帶的防身裝備就這兩種,一種是武松的哨棒,一種是朴刀。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第一種可以帶,第二種也很受限制。《宋會要輯稿》記載,宋仁宗年間朝廷下令不準民間製造使用“著絝刀”,還特地宣告其形狀外觀,“於短槍桿、拄杖頭安者謂之撥刀”,“著絝刀”、“撥刀”都是朴刀在不同地區的別稱。小說中武松生活的宋徽宗宣和年間,朝廷還專門下旨禁止鍛造私藏“博刀”,“博刀”也是朴刀的別名。

武松打虎時幸虧用的是棍棒,要是用刀劍,不僅不能成名反而要坐牢

因此武松要是敢帶著刀劍之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立即就會被鎖拿歸案,屬於明令禁止的違法行為。所以他就只能用棍子或拳腳對付老虎的爪牙。武松用什麼打虎是小事,關鍵宋朝皇帝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直接危害到了宋朝的武力儲備。在查禁之風最為嚴厲之時,連民間鄉勇的弓箭,都被官府收回統一保管。結果等金兵南下之時,不僅民間百姓手無寸鐵,就連各地官府的武庫中,由於多年荒廢武事,武器都極度匱乏。

武松打虎時幸虧用的是棍棒,要是用刀劍,不僅不能成名反而要坐牢

南宋初年,地方官吏上奏朝廷,“今州縣之間軍器乏少”,懇請朝廷批准讓他們自己自行製作一批棍棒充作軍器。連造兩根棍棒都得上奏朝廷批准,這也是兩宋武備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