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率部擊斃清朝最後一名馬背上的王爺 曾國藩也奈何不了他

這位被稱為清朝最後一名馬背上的王爺,就是著名的僧格林沁親王。

清朝號稱“在馬背上得天下”,將騎馬射箭當做基本功。因此,清朝入關前後的那些王爺、貝勒們,無一不是擅長騎射的高手。

然而,清朝入關後,由於長時期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王爺、貝勒們早已忘了騎馬、射箭是怎麼回事。特別是到了清朝晚期,王爺、貝勒們幾乎無人精通騎射。他們能夠騎上馬背,然後晃晃悠悠地走上幾圈,已經很了不起了。

只有僧格林沁親王,還以“善騎射”著稱,能夠拉出一支馬隊來,參與軍事行動。

僧格林沁親王的戰績似乎也不錯。

在內戰上,1858年率部擊敗太平天國北伐軍,擒獲太平軍名將林鳳祥、李開芳。

在外戰上,1859年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擊敗英法聯軍,擊沉敵艦4艘、重創敵艦6艘,斃傷400餘人,重傷英軍海軍司令賀布,取得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清軍第一次重大勝利。

僧格林沁親王就憑著這兩份驕人的戰績,就足以被尊稱為“馬背上的王爺”。

然而,1865年,僧格林沁親王遭遇了一場“滑鐵盧”。這一次,他的對手是捻軍遵王賴文光。

賴文光原籍是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生於1827年。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發動起義時,賴文光也隨部參加。因此。賴文光也算得上是太平天國的元老級人物。

不過,賴文光在太平天國時期並不顯眼。這可能與他從事的工作相關。在大多數時候,賴文光是一名文官,留在大本營裡從事文案工作,並不帶兵作戰,不顯山,不露水。

1856年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一批能征善戰的老將死的死、跑的跑,軍事力量遭到極大損失,急需新生力量加入。面對這種艱難情況,賴文光勇敢地站了出來,棄文從武,走上了第一線戰場。

1860年,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率部攻破江南大營,賴文光參與了這次戰役,獲得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1861年,英王陳玉成奉命西征,從長江北岸西進,經皖北進入鄂東,意圖迫使湘軍回撤,破解安慶之圍。在這次遠征中,賴文光的軍事指揮才能開始顯現出來,在西征軍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提出了聯合淮北張樂行捻軍與苗沛霖團練,進取鄂中的正確策略。這一切,陳玉成看在眼裡,喜在心頭。

雖然這次西征沒有達到戰略目的,但賴文光還是因為戰功卓著,被封為遵王。

1862年,賴文光與扶王陳得才奉命出征,前往陝甘一帶。這是賴文光第一次獨立帶兵作戰。經過一年征戰,賴文光攻佔了漢中。漢中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可是,由於天京事態緊急,賴文光不得不揮師回救。1864年,當天京陷落敵手時,賴文光正抵達湖北安徽交界一帶,回天乏術。

太平天國覆滅了,賴文光沒有洩氣,而是與捻軍領袖、梁王張宗禹開展合作,將兩支部隊合二為一,繼續進行抗清作戰。

1865年,僧格林沁親王率領大軍圍攻捻軍。賴文光與張宗禹利用僧格林沁親王驕橫自大的心理特點,以小部兵力將其一步步誘引到山東曹州。在這裡,他們早已設定下重兵。

5月18日晚,僧格林沁親王率領少數殘兵突破捻軍重圍,逃到吳家店一帶,被捻軍17歲少年張皮綆所殺。

僧格林沁親王死後,清廷不得不派曾國藩率領湘軍、淮軍進剿。曾國藩針對捻軍善於流動作戰的特點,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採用了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的對策,企圖對捻軍圍追堵截。

賴文光與張宗禹針鋒相對,將捻軍分成兩部,一部由賴文光率領,為東捻軍,繼續在河南、安徽、江蘇、山東4省活動;一部由張宗禹率領,為西捻軍,進入陝西,與東捻軍結為犄角,打破了曾國藩“以靜制動”的重點設防戰略。

賴文光率領東捻軍先後打敗了淮軍郭松林、張樹珊,湘軍彭毓橘,豫軍李鶴年,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不過,由於賴文光過於依靠流動作戰,沒有建立穩定的根據地,往往疲於奔命,最終陷入李鴻章的包圍圈。

1867年底,賴文光在與淮軍作戰時,連遭敗績,受傷被俘,於1868年英勇就業,時年41歲。

【參考資料:《清史稿》《太平天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