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劉伯溫死後,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直接解決了17年後的難題!

從古至今,智者無數,能人如雲,但真正能稱為神乎其神的,也只有兩個人而已。一個是三國孔明:布衣為謀,一把羽扇,讓漢家死灰復燃。再一個就是劉伯溫,亂世紛紜,卻能一眼識真龍,隻身投奔朱元璋,成了開明勳臣。雖然兩個人都是大智之人,但境遇卻不相同,劉備對諸葛亮是言聽計從,無比的信任,諸葛亮出了茅廬,就如蛟龍入海,任憑遨遊,沒有任何的束縛,但是劉伯溫卻不同。

劉伯溫死後,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直接解決了17年後的難題!

事實上,早在朱元璋沒有成事之前,劉伯溫就預料到了天下遲早會落到朱元璋手裡。劉伯溫曾參與謀劃平定張士誠、陳友諒與北伐中原等軍事大計,他一路為朱元璋出謀劃策、殫精竭慮,幫助朱元璋完成了統一大業。可等到朱元璋登上帝位後,朱元璋之前結交的朋友都前來投靠朱元璋,劉伯溫卻一心想要辭去官職,退隱山林,朱元璋不肯,劉伯溫再三上書,終於獲得了回鄉的批准。

劉伯溫死後,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直接解決了17年後的難題!

在朱元璋成就帝業後,寡言少語,旁人只當他心中有怨氣,卻不知道,他已經看到,朱元璋的心裡,藏著一把刀。戰場上的刀馬入了庫,但是權力場上難免要有一番更為血腥的廝殺,歷代君王,司空見慣的手法,劉伯溫明明白白,他要退隱求安。據《劉伯溫生平述略》,他在死前數月,燒燬了一大批文書,僅留下《時務十八策》一書,然後親自去垂釣了一些鯉魚,他吩咐家人,自己死後,魚入筐,筐入缸,拉去南京,送給皇上。

劉伯溫死後,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直接解決了17年後的難題!

劉伯溫死後,家人按照劉伯溫的囑咐,把鯉魚放到他親手編織的筐裡,然後置於水缸中,連同《時務十八策》,一併拉到南京。對於劉伯溫留下來的那本史書,朱元璋表示很欣慰,但他卻始終不理解朱元璋送來那筐魚的含義,直到17年後他從恍然大悟。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遭受到沉重的打擊,一方面是為國事擔憂,另一方面為繼承人的問題煩惱,太子已逝,若是不趕緊立太子,必然會引起諸位皇族子弟的紛爭,到底該立誰好呢?

劉伯溫死後,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直接解決了17年後的難題!

滿朝推舉朱棣為尊,朱元璋也比較合意,這個四兒子,他的性情舉止,和自己不出左右,而且跟著自己南征北戰那麼多年,有歷練,有城府,有人心,皇統交給他,朱元璋是滿意的,可是就在權衡之際,朱元璋心中一個咯噔,他想起了劉伯溫死前留下的一筐魚。那些魚已經死了十七年,但朱元璋記憶猶新,那些魚雖然放在大缸內,但因為魚筐的網格太過密小,魚和魚都擠在一起,在宮內不出三天,就都死完了。想到死,朱元璋臉色突變,他翻出劉伯溫的《時務十八策》,只見終篇的話便是:勢有所梏,則小柔可以服大力;形有所格,則大猛不能破小堅。

劉伯溫死後,給朱元璋留下一筐魚,直接解決了17年後的難題!

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劉伯溫的一筐魚,是在告誡他,到了形勢桎梏時,必須要變猛為柔,變密為疏,這樣才能用小柔破大力,用小堅守大猛。朱棣雖才幹不淺,卻沒有度量;朱允炆性情溫和,有容納百川之心,經過一番思索後,朱元璋放棄了才學過人的朱棣,選擇了立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繼承了皇位,朱允炆執政期間增強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秉承“以柔克剛”的準則,贏得了廣大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的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