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自古皇帝跟大臣的權力之爭屢見不鮮。

朱元璋建立王朝後,中書省分置左右丞相。從洪武元年到洪武13年,共有5位丞相任職。那一年,朱元璋收拾了眾多大臣,其中不乏有開國之功的將臣,當時的太子朱標認為朱元璋手段太狠,殺人太多,便勸朱元璋說殺人太多,唯恐傷了和氣。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這些人大多都是跟著朱元璋大過天下的,尤其是李善長、徐達、湯和、周德興、朱亮祖等人組成的淮西集團,是朱元璋前期起義的主要力量。

在立國後,這些人功勞巨大,未給予相對應的封賞,便任命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徐達手握軍權負責出兵打仗,而李善長更是掌管了明初的基本內政。

這股勢力讓朱元璋都感到可怕,為了牽制與分散淮西集團的權力,朱元璋暗中扶持了以劉伯溫、楊憲等人為主的浙東集團。而浙東集團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監督百官。說白了就是皇上看誰不順眼,你給我找個理由辦了他。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可見,當上皇帝以後,朱元璋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消滅那些有威脅的功臣。而浙東集團就是朱元璋手中的刀。

很快,浙東集團代表人物劉伯溫就率先發難了,李善長的一個親信因為犯錯被劉伯溫判了死罪。李善長向劉伯溫求情,希望放李彬一馬,劉伯不但溫軟硬不吃,還上奏請求立刻處死李彬。

朱元璋看到奏摺後,心中樂開了花,倆大集團開始了爭鬥,他就可以慢慢從中收利,便同意了劉伯溫的請求。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劉伯溫接到回覆後,便迅速處死了李彬。這件事徹底激怒了李善長,倆大集團便展開了明爭暗鬥。

後來,淮西集團集體上書彈劾劉伯溫,劉伯溫瞬間成為眾矢之的。朱元璋見情況不對,於是下令開除劉伯溫,讓其回故鄉養老。劉伯溫走之前向朱元璋推薦楊憲,於是楊憲暫時成為了浙東集團的代表人物。

楊憲上位後,更是不負皇帝心意,不斷收集李善長等人的罪證,並上奏與朱元璋。但是淮西集團勢大權重,一直無法真正撼動其地位,這樣朱元璋心中很是不爽,便趁機召回劉伯溫,準備打擊下李善長。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劉伯溫回來後,對淮西集團大肆打壓,李善長見勢不對,知道朱元璋要拿他開刀。為了避免牢獄之災,李善長主動向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並推薦胡惟庸接替自己。

李善長走後,朱元璋並未立即任用胡惟庸,而是詢問劉伯溫誰可以接替李善長的位置上?

朱元璋問:楊憲可以嗎?

劉伯溫知道朱元璋在試探他,連忙說:楊憲這個人有宰相的才能,卻沒有宰相的器量。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

這是一箇中間派,如果劉伯溫說可以,那顯然就會讓自己用楊憲把持中書省的希望落空。於是,他說:他比楊憲還要淺薄。

朱元璋再問:那胡惟庸呢?你覺得怎麼樣?

劉伯溫回答說:丞相好比駕車的馬,胡惟庸遲早會掙脫束縛,將馬車弄翻。

朱元璋連說三個人都被否決了,心中不悅說:看來丞相之位,只有先生你可以勝任了。

目前為止,劉伯溫的回答都沒有問題,可是,在朱元璋的表揚下,他突然衝昏了頭腦,突然來了一句:我這個人嫉惡如仇,對於繁雜的事情又沒有耐心,當宰相只怕辜負了聖上的恩寵。天下人才多的是,皇帝你慢慢找吧,不過,目前來看,還沒有人擔得起宰相這個職位。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朱元璋心中惱火卻沒有當場發作,洪武三年,明朝剛走上正軌,朱元璋就把劉伯溫打發回老家養老去了。

公元1370年楊憲接替劉伯溫為左丞相,但沒有了劉伯溫的庇佑,楊憲根本不是淮西集團的對手,沒多長時間就被李善長等人彈劾被殺。

後來,汪廣洋上位,接替楊憲,後又升任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此時浙東集團走得走,死的死,再也不是淮西集團的對手。而汪廣洋背後無人,空在其位,卻無話語權,慢慢開始隨波逐流,意志消沉。朱元璋看到後甚是憤怒,最終將其貶出京城,後來因劉伯溫一案被刺死。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這下浙東集團分崩離析,徹底垮臺,此時以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開始瘋狂結黨營私,其中部分官員更是胡作非為,欺壓百姓。朱元璋看著這些,內心毫無波瀾,他知道要想搬到淮西集團,只能等他們爛透了才是時機。

因為朱元璋最大的目的不是打擊貪官汙吏,而是丞相制,他欲消滅丞相制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胡惟庸此時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無人可以抗衡,當他洞悉了朱元璋的意圖後,內心惶恐不安,他知道他已成為朱元璋心中唯一的一根刺,他也明白自己的所作所為很難善終,便開始大肆拉攏官員下水,希望朱元璋法不責眾,也是準備徹底架空朱元璋。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胡惟庸欲拉攏握有丹書鐵券的李善長下水,但李善長知道不是朱元璋的對手,所以根本不理會胡惟庸,於是胡惟庸轉去拉攏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很快倆人就走到一塊。李善長見此也只說了一句話:我已經老了,等我死後,你們看著辦吧。

從此,胡惟庸自認有了抗衡朱元璋的籌碼,認為朱元璋不敢對自己下手。而朱元璋為了中央集權暗中成立錦衣衛,幫他打探城裡城外各種訊息,並給予處理權力,成為皇帝親軍,也是因此,胡惟庸最終以謀反罪誅殺,胡黨餘孽也是全部誅殺,包括已經退隱的李善長。

朱元璋問大臣誰能當丞相,劉伯溫說出三個人後,為何卻全都慘死

伴著胡惟庸的死,朱元璋名正言順地廢除了丞相制,實現了中央集權的目的,還除掉了那些有開國之功的大臣,徹底消除所有隱患。

世事無常,尤其是在明爭暗鬥的朝堂之上,站隊是否正確關乎整個家族的性命,即便是李善長與劉伯溫這樣的大臣也不能超脫世外。史書上有很多看起來不太合理的細節,其實都非常耐人尋味,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進行推敲與解讀,因為很多不合理的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合理的原因。

許多內容其實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讀者朋友們在閱讀歷史的時候,往往需要用質疑想象邏輯來還原場景才能讀懂,而一旦讀懂則瞬間疑慮消失,並且你能夠學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讓你在生活、工作中更能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