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小小的党項部落,竟然能稱帝建國,實力太強連宋朝都沒了辦法

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佔地兩萬餘里。對外關係上,表面對遼宋金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前期與遼和北宋經常發生戰事,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後期與金並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脅。

那麼,諾大的宋朝為何不抵一個党項部落,也就是後來的西夏?三戰三敗,究其原因,還是敗在了實力上。

一個小小的党項部落,竟然能稱帝建國,實力太強連宋朝都沒了辦法

李元昊作為党項部落的首領,並不像他表面上表現的那樣,甘願一輩子做宋朝的藩屬。雖然,他們夾在了遼國和宋朝之間,卻一直在默默地發展自己的實力。1038年,李元昊終於稱帝,國號西夏,並開始了長達四年的宋夏之戰。這時,才充分表現出他對宋朝的野心。

稱帝的第三年開始,李元昊陸續發起了三次戰役。1040年,宋夏之間打響了第一場戰役,三川口之戰,宋軍居然敗了,這離宋軍最近一場戰爭的時間已經過去了30多年。從時間上看,似乎有一點久了,可是,為何宋軍這麼不禁打呢?這還是和宋朝軍隊的管理有關。

和平以後,宋軍缺乏實戰演練,和一直在暗中積極準備的西夏軍隊相比,從心理上就準備不足,戰鬥力的下降,必然導致全線的潰敗。所以說,這次戰役的結果也是意料之中的。想來,李元昊也是知道宋軍的這些情況,否則,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前來挑釁。

一個小小的党項部落,竟然能稱帝建國,實力太強連宋朝都沒了辦法

當然,兵不厭詐也是幫助李元昊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因素。李元昊在暗中發展自己實力的時候,極力地掩藏了自己的野心,在長期的準備過程中養成了“出爾反爾”的欺騙方式。而在後來作戰過程中,他更是將這一個思路發揮到了極致。

在三川口戰役之前,李元昊為了取道金明砦,就假裝投降,讓士兵混入了百姓之中,來了一個裡應外合。等延州知州範雍明白過來時,延州已經被圍困了。當時,被範雍命令過來支援的部隊一萬多人,幾乎被李元昊全殲,而李元昊的部隊則有十萬多人。

光從兵力上說,力量懸殊,就已經註定了戰爭的結果。

第二年,李元昊又來了。任福被命令去阻擊李元昊的部隊,他在行軍路上得知張家堡有敵軍出沒,就改變了自己的行軍路線,結果,正中李元昊的計謀。之後,西夏的軍隊一邊打一邊跑,將宋軍帶到了他們的埋伏圈。等到任福追到好水川的時候,已經沒有了回頭路。

十萬西夏騎兵將其團團包圍,宋軍只有敗的份。

單單從這兩次戰役來看,李元昊的軍事才能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他似乎吃透了宋軍將領的一些心思,才佔據了主導權。所以,宋軍面對這樣的對手,想要取勝幾乎不太可能。

一個小小的党項部落,竟然能稱帝建國,實力太強連宋朝都沒了辦法

那麼,為何每次李元昊都能夠以數倍的兵力擊敗宋軍呢?

這和北宋北方的邊界線過長,兵力無法在短時間之內集結有關。在西北邊境佈置邊防要塞,針對的就是西夏。但當時是以防守策略為主,這些部隊需要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平均下來四路軍力也就在三萬人左右。

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就是武官在北宋的地位很低。

這應是和宋太祖趙匡胤上位的歷史有關,他為了防止歷史重演,對武官極度戒備。這樣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將領和士兵之間沒有任何關聯,必然會將戰鬥力削弱。除此,在趙匡胤的設定中,有調兵權的不能掌管軍隊,能掌管軍隊的卻不能調動軍隊。所以,在每次戰爭爆發時,朝廷都必須派出合適的將領。但是,在這種制度下,相互之間的協調卻必然會大打折扣。

更何況,每次的統帥基本上都是文官,這樣的軍隊還能指望有多高的戰鬥力?

一個小小的党項部落,竟然能稱帝建國,實力太強連宋朝都沒了辦法

能說宋朝連一個會打仗人都沒有嗎?

當然不是,只不過規矩放在那裡,大家只能照做。從三川口一戰,就能看出朝廷派出的文官,非但沒有作戰經驗,還非常自大,居然能如此輕而易舉地進了敵人的圈套。

1042年,這一次李元昊發動了兩路兵馬,面對的是同樣不懂任何作戰的文官王沿。王沿不懂軍事也就罷了,他派出的葛懷敏本是被朝廷非常看好,希望他能夠擊敗李元昊。可恰恰相反,這位壓根就是自說自話,不聽指揮,還輕敵。

最終,他不但將自己的性命送了,連他在內的16位將領都被李元昊所殺。

經過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李元昊終於用戰爭迫使宋朝和他達成了和解。當時,西夏看似是一個小國,卻硬生生地用自己的實力讓宋軍吃了大虧。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兩國之間的較量,就是靠實力來說話。即使宋朝再強大,也要承認自己的失敗,當然,這是非常打臉的事情。

一個小小的党項部落,竟然能稱帝建國,實力太強連宋朝都沒了辦法

其實,縱觀宋朝的發展,不管宋朝與西夏之間戰爭的結果如何,都是綜合因素的影響。畢竟,一場戰爭體現的是宋朝的整個國力,而不是單獨的某個方面。除此,統治者對戰局的把控,以及將領的安排等等,都會影響戰爭的勝敗與否。

試想,一場沒有準備的戰爭,如何與準備充足的李元昊相比?所以,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註定的,宋朝的失敗也是註定的。

由此也可得出,只有國富民強,才能真正不被打敗,才能不懼敵人。

參考資料:

【《西夏書事》、《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國列傳》、《中國斷代史系列·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