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1405年2月,帖木兒在東征明朝的路上病死。他與明成祖朱棣的終結對決,在開始前就以這種方式結束。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津津樂道於雙方的軍事實力強弱。關於兩軍武器、戰術、個人軍事素養的比較,已經有過不少文章。但對於兩邊士卒的來源和組成結構,卻經常被人忽視。

今天,就從這個角度出發,看一看兩者軍隊構成的巨大不同。也就是雙方士兵與基層軍官的來源與社會地位。此類本質性差異,可以在古代戰場上成為一種決定性因素。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作為一個半突厥-半波斯式的統治者,帖木兒軍隊的來源也非常具有中亞整體社會的影子。既有不斷強勢的遊牧勢力,也有那些依然保持著一定基礎的綠洲定居城市。加上帖木兒本身就是靠戰功豎立威信的超級軍頭,武裝人員在他的統治地域內,社會地位是不會低的。

帖木兒軍事力量的核心,是蒙古西征軍後裔與突厥附庸部落構成的河中軍事集團。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蒙古帝國鼎盛時期的武力水平,並因為自身的重要性而享有較高社會地位。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部落貴族平日就是地方上的領導者,主要成員則是各自人群中的專業武士。雖然經濟情況各不相同,能獲得的戰利品與賞賜也不會一樣。但他們都是各自社群內的精英,這也是他們能夠獲得較好供養與充足軍事訓練的基礎。

除了擔任軍隊中的重騎兵和輕騎兵,他們在需要時也可以下馬步戰,成為不錯的步兵力量。這種多功能屬性,同樣得益於自小就獲得的軍事訓練。在度過了蹣跚學步的幼年期後,嚴格的軍事教育便不間斷的開始。訓練使用的武器也是多種多樣,除了最基礎的弓箭和刀劍,也包括槍矛、骨朵等必不可少的裝備。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類似的突厥化群體,在當時的中亞也並非河中軍事集團一家。諸如花剌子模、北印度、阿富汗山區、伊朗高原和錫斯坦,乃至地域不大的費爾幹納盆地和高加索邊區,都存在這樣的武裝階層。他們在逐步歸附帖木兒的勢力後,迅速壯大了帖木兒帝國的軍事力量。

雖然名義上稱為部落,但相當部分都已經完成了初步定居化。一些人在蒙古西征之前就生活在當地,是重要的城市與要塞的擁有者。在蒙古人縱橫中亞的時代,投誠者仍舊被保留了地方權力,以和過去一樣的方式來侍奉新豬。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當然,在各地區的核心部落之外,還存在生活條件更惡劣的遊牧勢力。他們往往只有很小的城寨,或者索性沒有而純粹過著更加遊牧化的生活。他們在訓練水平與裝備供應方面,都無法比肩定居區域供養的精英戰士。所以,在軍事上就只能處於次要地位。

在戰爭中,主要承擔諸如偵查、騷擾和側翼包抄等任務。他們也很難獲得帝國的資源配置傾斜,更多依靠戰利品和賞賜過活。但這些人卻是不可或缺的軍事成分。在歐亞大草原及周邊地帶的國家,都會招募或僱傭這些遊牧戰士。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此外,由於帖木兒這代人已經深受中亞的波斯文化影響,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大規模定居化。所以也比之前的大部分蒙古系勢力都要重視步兵的作用。

除了會下馬步戰的精英武士外,幾個大城市因為受到了帖木兒的優待,也會為帖木兒提供自己的城市民兵力量。這些民兵團體中也有不少,可能要追述到前伊斯蘭時代,並一直頑強的生存至今。他們不僅可以用來守城和攻城,還能在大規模野戰中掩護騎兵的側翼。熟練的使用複合弓、長矛、弩和各種大小盾牌,是他們的必備軍事技能。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這些城市步兵在日常生活中也具備一定的社會地位。因為有能力定期進行軍事訓練的人員,往往就是本城的有產者。至於那些會隨軍出征的精英步兵,都需要給自己配備乘馬,以便跟上騎兵部隊的前進速度。

這些人同樣廣泛部分在河中、花剌子模等地,甚至遠到兩河流域的阿拉伯地區。用今天非常時髦的話來定義,就是帖木兒帝國裡的城市中產。他們承上可以配合領主的騎兵出戰,啟下能能帶動城裡的更多居民參加保衛城市的戰鬥。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最後,帖木兒軍隊的工兵數量也一直在不斷增長。隨著他個人的勢力不斷擴張,這個技術團體也被不停的擴編。早年的蒙古西征軍,就對工匠和技術人員特別重視。繼承這一作風的帖木兒,經常在肆意屠戮的城市中,蒐羅和保護工匠。他從德里、大馬士革和錫瓦斯等地俘虜的匠人隊伍,足以拼湊出一支技術大軍。

工匠不僅僅是為帖木兒的帝國生產經濟商品,也是技術兵器的製造力量。帖木兒早年只能使用駱駝運輸的弩炮來支援步兵攻城。後來具備了複雜的圍攻武器技術能力,到遠征明朝前開始大量生產火炮。而且這些技術兵器,往往以當時西亞、歐洲和中亞的最新設計標準為藍本。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帖木兒自己也非常注意籠絡和吸收各地的精英人士。這些人平日裡是他的保鏢與扈從,戰爭中擔任自己的親衛隊,和平時則是最高統治者的特使和權臣。目前留下的記載中,就有河中本地封建武士、突厥化的伊朗官僚、東方化的希臘領主子弟和因戰敗而被俘到中亞的德國騎士。

這些人不問血統出生和宗教信仰,僅僅是以對帖木兒的個人服從,團結到一起。他們各不相同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帖木兒的智囊團。並在需要指揮和協調各類屬國軍隊時,發揮自己的出生優勢。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那麼同時代的明朝軍隊是什麼情況呢?以武功赫赫而著稱的明成祖朱棣,是否也像帖木兒這樣重視軍隊人才,並給予良好的待遇呢?至少在表面上看是這樣的。

朱棣所處的時代,恰恰也明朝最後大量提拔軍事貴族的時期。雖然這些人往往是跟隨朱棣謀反上位的功臣,卻都保有不錯的軍事水平。至少是比幫助建文帝平叛的酒囊飯袋們要厲害不少。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但放在文官不斷壯大的背景下,這樣的努力只是杯水車薪。何況朱棣也需要依靠文官來穩定他的戰利品,不可能冒著公然反對文官的風險,去大量提拔武人進入上層社會。這就讓明朝的軍事貴族集團,很難獲得中亞武士在帖木兒宮廷中所能取得的地位與社會資源。他們的後代雖然可以繼承爵位和待遇,卻很難傳統祖輩的武力傳統。在不斷主動文弱化的環境下,軍人的戰鬥力很難不發生迅速而嚴重的退化。

明朝設定的眾多軍戶人口,是軍隊的主要兵力來源。但他們卻過著最為悽慘的生活。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慘到什麼程度?如果有皇帝命令,可以移出軍籍,則足以讓當事人歡天喜地一番。因為一旦入了軍籍,不但需要負擔軍事義務,還必須享受繁重的賦稅壓力。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被限制在有限的衛所土地上,不得擅自移動。

平日裡要辛勤的勞作,為軍隊和國家提供口糧。農閒時則要進行軍事訓練,並在戰爭中拿起武器上陣。這麼多壓力壓在施加在一批人身上,是不可能為軍隊提供優質兵員的。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所以,相比當時的大部分普通民眾來說,明朝士兵的日子只會是更慘。絲毫沒有作為武人的優越感和自信心。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如何,看看靖難之役中的朝廷平叛軍表現,就能有大致的瞭解。朱棣當然知道這些部隊的無能,但又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方便進行徹底的變動。所以就只好想辦法加強自己的直屬武裝力量與邊境防禦部隊的實力。

明成祖的解決方案,就是招募可以蒐羅到的外族武士或士兵,為自己所用。其中又以讓明朝頭疼的蒙古人佔據了絕大部分。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朱棣在靖難之役中就特別喜歡使用蒙古騎兵,在後來的和平時期也始終保持著一支由蒙古人組成的近衛軍力量。那些原本相當於中原邊緣小部落成員的蒙古人,便搖身一變,成為了明朝皇帝倚重的精英部隊。

哪怕是在朱棣死後,帖木兒帝國內部動亂時期。明朝還依然從西面招募了很多流亡者入境,並將他們安插在江淮地區,擔任中央控制下的軍事力量。但他們很快成為了明朝社會中,地位不高的武夫。久而久之,不僅戰鬥力退化,原本被明朝看重的特色優勢也蕩然無存。

帖木兒與明成祖的軍隊的強弱對比 可以從人員結構入手

所以,從雙方的軍隊來源成分來看,帖木兒軍隊就具有重大的優勢。畢竟,被明朝委以重任的外族力量,放在草原和中亞都可能是默默無聞的邊緣人群。明軍本身也有的很多精良武器與上好的戰馬,都需要從中亞進口。

從這點而言,明朝軍隊更難有想象中的優勢。因為兩者的基礎就大相徑庭。一邊是重視軍隊與武士的世界,另一頭則是將軍人降格為國家奴隸的黑心企業。兩者發生軍事衝突,誰贏面更大,自然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