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只能說索姆河戰役已經慘到突破人類倫理的底線。但,這種場景大機率不會發生在索姆河戰役,而且也不太可能發生。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一個是機關槍這種殺傷力,協約國的軍隊早就領教過了,因為一戰爆發的時間是1914年7月28日;另一個是大炮加機關槍的轟鳴聲,根本不允許互相喊話,因為怎麼喊也聽不到。

但,德軍機槍手,殺人殺到手軟的事情,的確發生過。

1915年9月,英軍在洛斯對德軍陣地展開全面進攻。英國士兵排成了十個縱隊,每個縱隊一千人。然後,這幫傢伙就開始往前衝了。

看到英國人這麼進攻,德國人甚至感覺自己中了頭獎。因為這種任務簡直太簡單了,訓練打靶都不會如此輕鬆。於是,德國機槍手開始瘋狂屠殺。

但這個時候,我們最好認為是機關槍在瘋狂屠殺。因為連德國士兵自己都沒有想到屠殺效率竟能如此之高。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英國士兵就像被狂風吹過的草,成片地倒下;德軍的重機槍就像萬千條毒蛇,洶湧著食人性命。一個下午的時間,德軍陣地的每一挺機槍,射出去了12000多發子彈。

這麼殘酷地打下去,首先受不了的竟然是德國人。因為這不是打仗,而是屠殺。所以,只要英國士兵轉身回撤,德國人就立即停止射擊。但英國人呢?這種愚蠢地進攻,竟然持續了三個禮拜,造成1。6萬人死亡和2。5萬人受傷。

所以,德國人根本就不用喊,自己停止射擊,也就行了。而且,就是德國人真得去喊話,英國人也聽不到。甚至,德國人根本不敢露出腦袋去喊話。因為“排隊槍斃”的英國人也在向他們瘋狂地射出子彈。

英國人為什麼這麼愚蠢,非要搞這種線式衝鋒?《索姆河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幽靈》記載了英國人的這種進攻方式:

英軍將士嚴守紀律,沒有一個人破壞隊形。他們如遊行一般一排一排衝出去,然後一列一列倒在爆炸衝擊波、炮彈彈片和機步槍的火網下。

如同遊行一般去衝鋒,但實際上卻是如同遊行一般去送死。非但英國步兵這麼搞,英國海軍也是這種線式戰術。因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步兵的射擊威力。一排子彈打過去,總比各自為戰地射擊,更有威力。

同時,這也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士氣,一旦分散進攻,軍官根本就看不住手下計程車兵。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英國人幾百年來一直靠這種方式打勝仗。所以,這個路徑依賴,就不會輕易改變。即便是到了索姆河戰役,英國人仍舊這麼打。

索姆河戰役到底有多慘?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1916年,英法兩國動用了數十萬人對德軍陣地發起攻勢,但是僅一天時間就傷亡將近6萬人。而英國貴族軍官往往衝在最前線,所以死亡率比士兵還高。此戰下來,英國貴族幾乎要被殺成了絕戶。戰役從1916年6月24日持續到當年的11月18日,因為寒冬的到來才算把這場大屠殺給逼停。戰後,英法兩軍傷亡60多萬人,德軍的傷亡數字也差不多,雙方合計傷亡一百多萬人。這就是工業化給戰爭帶來的效率。

傷亡數字如此之高的客觀原因就是機關槍。

一戰的時候,德軍普遍裝備了馬克沁重機槍。這種武器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在1884年發明;1888年做了改進,採用了無煙藥子彈,威力升級;1908年,德國又做了一次改進,製造了MG-08式德國馬克沁重機槍,威力再次升級。這種重機槍,理論射速能夠達到600發每分鐘,慢射速能到100發每分鐘。機關槍的這個屠殺效率要,對比弓箭和重灌騎兵是指數級的提高。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但不是還有大炮嗎?大炮射程遠、威力大,但不適合這種陣地戰和衝鋒戰。所以,屠殺效率不如重機槍。實際中的戰場傷亡,不是大炮造成的,主要就是機關槍。

除了客觀原因,還有主觀原因,主觀原因就是各國的認識都沒有跟上形勢。

最先跟上形勢的是德國人,德國人見識到日俄戰爭(堪稱第零次世界大戰)中機關槍的威力,所以死命發展這種武器。而英國人呢?英國人完全沒有跟上這種形勢。電影《戰馬》中的一個作戰場景,成群的英國騎兵突然向德軍營地發動突襲,隨即遭遇德軍機關槍的瘋狂屠殺。其結果就是步兵把騎兵全給報銷了,騎兵最後想跑都跑不了。而一戰中的英國軍隊普遍迷信自己的戰鬥素質、武器裝備,但在實際中卻被打臉了。因為英國的勇敢在這時候就成了愚蠢,而德軍的裝備要遠比他們更先進。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同時,所有人幾乎都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機關槍是防禦性武器。當騎兵,特別是重灌騎兵出現的時候,是進攻性武器完爆防禦性武器;當城堡出現的時候,則是防禦性武器完爆進攻性武器;當大炮的出現的時候,又是進攻性武器完爆防禦性武器。而機關槍配合戰壕和鐵絲網,恰是防禦性武器,進攻等同找死。但包括德國人在內,都認為機關槍是進攻性武器。所以,這就是主觀認識上必然要付出的一個代價。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理性的自負,就是大家特別相信科學。很多戰爭計劃都是參謀們靠數學計算出來的,玩了一場科學指導下的戰爭。

兵力集結和輜重運輸,都是按照火車的時刻表制定出來的。比如德國實施的施裡芬計劃,打得就是時間差。而這個時間差就是靠計算出來的,什麼時候到達比利時,什麼時候抵達巴黎,什麼時候解決法國,然後再什麼時候把軍隊運到東線對付德國。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科學發揮的作用,當然不止於此。作戰計劃則更是隻有科學而無人性。計劃通常都是這樣的設定的:我方在1000米到1200米的地方陣地上先打出2000發炮彈,然後再讓10000名士兵全力衝鋒,應該有6000人會活著到達對方戰壕,然後再開始肉搏戰,最後取得勝利、拿下敵人陣地。

英國和法國人就喜歡這麼計算,但是:德軍的碉堡堪稱工程界的奇蹟,大炮沒能全部報銷;德軍的機關槍提前運到了地堡中,等彈幕結束立即搬了上來;德軍鐵絲網也沒有被全部炸斷,步兵衝不過去。所以,攻擊失敗。

如果是傳統時代,那就認了,這仗根本就沒法打。但是,不行,因為有了科學。於是,參謀們說計算有誤,咱們重新計算。接下來的作戰計劃仍是玩數字遊戲,既然2000發炮彈不行,那就4000發;既然10000名士兵不行,那就20000名。所以,人只能一茬接著一茬死。到底是戰爭造成的傷亡還是科學造成的傷亡?就真心說不清楚了。

索姆河戰役,德國機槍手向英軍喊:撤退!不要來送命!是真的嗎?

那麼,啥叫打勝了呢?我方死50萬人,對方死50萬零1個人,那就算我方勝利,因為對方比我們死得多。1916年7月1日,法軍佔領費村,六千名德國人淪為戰俘,大量的武器輜重落到了協約國手中。而法國軍官說:

我們對德國槍炮不感興趣。德國克虜伯軍工廠造槍炮的速度比我們繳獲的快多了。可惜,雖然克虜伯造得出軍火,但他們畢竟造不了軍人。

啥意思?

意思就是:戰爭成了徹底地以殲滅對手的有生力量為作戰目標,至於土地、武器以及輜重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殺了多少人、俘虜了多少人。

只要對方軍隊比我們死的人更多,哪怕多一個,也算我們勝利。雙方都已經把科學理性崇拜到這種程度,那戰爭就只能要多殘酷有多殘酷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不再有厲馬登高堤的美感,而是在工業化和科學改造中,演變成為人類間地互相屠殺。所以,一戰慘烈,二戰更慘烈,兩場世界大戰成了人類難以忘記的慘痛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