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清朝計程車兵為什麼有“兵”和“勇”之分,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近些年來,隨著清宮劇的熱播,許多清朝文化與元素逐漸映入大家的眼簾。如果看過有關清朝的影視作品,觀眾可能會發現,有計程車兵胸前印的是“兵”字,有的卻是“勇”字。這並非是影視作品的杜撰,實際上清朝計程車兵確實有“兵”“勇”之分。

清朝計程車兵為什麼有“兵”和“勇”之分,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在清朝還未建立以前,女真族實行部落制兵役,然而這種制度非常落後,管理混亂,戰鬥力也不強。努爾哈赤掌權以後,對女真族的兵役制度進行了改革,他創立八旗兵役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不同的部落被歸入不同的旗,方便管理,而且他們由皇帝直接管理,從而加強了皇權。

起初八旗軍是清軍最精銳的部隊,但隨著清軍入關,入主中原,數量有限的八旗軍根本無法保衛和管理如此龐大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清軍放開限制,招募大量漢人,組成綠營兵。綠營兵的規模比八旗軍更加龐大,但清朝還是將八旗軍當成自己的嫡系,因此他們讓八旗軍負責守衛京城,而綠營兵則負責守衛邊疆。雖然綠營兵比八旗軍艱苦的多,但八旗軍的待遇依舊遠超綠營兵。

清朝計程車兵為什麼有“兵”和“勇”之分,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不過不管是八旗軍還是綠營兵,他們都是“兵”,衣服胸口上印的也都是“兵”字,而“勇”的誕生,是在清朝中後期以後。綠營兵的出現緩解了清朝的壓力,但奢靡的生活腐蝕了八旗子弟,曾經的精銳部隊成為一群紈絝子弟。即使是戰鬥力較強的綠營兵,腐敗也十分嚴重,在面對敵軍時不堪一擊。

清朝中後期各地起義頻發,尤其是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一路上勢如破竹,清軍無力抵擋。清政府為鎮壓起義,維護統治,開始大量招募臨時士兵,而這些臨時士兵就是“勇”,由於他們大多是鄉里的農民或是普通百姓,因此他們也叫做“鄉勇”,而這些士兵的胸前就會印著“勇”字。

清朝計程車兵為什麼有“兵”和“勇”之分,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起初鄉勇只是清政府組建的臨時部隊,打完仗以後就會就地解散,即使是在戰場上立下功勳的勇兵,清軍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將他們“轉正”。然而隨著曾國藩、李鴻章等人招募團練,進行訓練,勇軍逐漸成為正規軍,比如湘軍有很多其實就是湘勇。在與太平天國等起義軍的戰鬥中,八旗軍與綠營兵不堪一擊,反而是這些鄉勇成為阻擊起義軍的核心力量。

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以後,身穿“勇”字衣的民兵甚至成為清朝最強大的部隊,清朝對此喜憂參半。清政府不希望鄉勇勢大,但八旗軍羸弱無能,綠營兵也極其腐敗,清政府只能依靠鄉勇。

所以,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之分,其實就是正規軍與民兵的區別,然而實際上,民兵的戰鬥力卻比正規軍還要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