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梁山好漢徵遼大勝而歸,徵方臘為什麼損兵折將!

梁山好漢徵遼大勝而歸,徵方臘為什麼損兵折將!

《水滸傳》第九十回後半至九十九回描繪了徵方臘的全過程。在殘酷的徵方臘戰役中,梁山英雄損兵折將,雖勝猶敗。《水滸傳》中一百零八位英雄梁山聚義之後,梁山集團就正式形成了。所謂梁山集團,就是以宋江為首的流民群體。如“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孃,幹黑心營生,行為野蠻;石碣村的漁人“三阮”因羨慕“成翁吃肉,大碗喝酒”的生活而最終走上梁山;像林沖、魯達受盡高俅迫害,最終走上梁山。他們三敗高俅、大鬧東京,殺得官軍魂飛喪膽。在打方臘時,卻步步荊棘,將士十損七八,元氣盡喪。

梁山好漢徵遼大勝而歸,徵方臘為什麼損兵折將!

據統計,“徵方臘”被馬踏死的好漢有10人;中箭而亡的有18人;交戰身死者18人,中埋伏犧牲者6人;他們命運的終結,是由於“流民”習氣所造成的。如杭州之戰,張順憑一股衝動妄想潛入敵軍,最終慘死湖底;獨松關一役,“雙槍將”董平在左臂受了炮傷後,不等身體恢復,就與張韜交戰,終歸使槍不應,被剁成兩段;王瑛和扈三娘本是去刺探情況,但遇到敵人主力時,不知進退,最終慘死刀下;

梁山好漢徵遼大勝而歸,徵方臘為什麼損兵折將!

除了眾英雄自身的“流民”習氣外,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為什麼梁山好漢抗遼可以大勝而歸,“徵方臘”卻損兵折將,雖勝猶敗?抗遼之戰是關乎民族大義的戰爭,而“徵方臘”則是“排我”的戰爭。在招安之前,散佈於五湖四海的好漢本就是“忠良”之士,由於受權奸欺壓,透過“結義”走上梁山。而“忠義”的改變,始於宋江。當一百零八個好漢聚義之後,宋江第一個舉動就是要眾兄弟對天盟誓,從這裡開始,“忠義”開始走向“愚忠”和“不義”。

梁山好漢徵遼大勝而歸,徵方臘為什麼損兵折將!

招安後,梁山英雄徵遼大勝而歸,除了宋江、盧俊義得了個“皇城使”的官職外,其他兄弟連入京玩賞的資格都沒有。李俊、三阮、張順等,揹著宋江動員吳用做主,“殺將起來,把東京洗劫一空,再回梁山泊去”。這表示大家已經對宋江的“愚忠”感到不滿了。可宋江恩威並施,眾兄弟出於宋江的“義氣”,明知前途灰暗,卻仍然跟隨宋江“愚忠”至死。如李俊在“徵方臘”途中,本已看破紅塵,只為“宋公明恩義”,硬是堅持打完方臘才歸隱江湖。經過“徵方臘”的一番廝殺,生龍活虎般的英雄頭領,大都慘死,活下來的不過三十六人。當初那轟轟烈烈的梁山起義,落得個土崩瓦解的結局,而朝廷的昏君佞臣仍坐在高堂之上,禍國殃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