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直透歷史背後,換一個眼光看歷史!

我很少會在一本書沒有看完的時候就寫文章的,但是這本書可能不一樣,因為它寫史,所以不需要全看完就能寫。再來它打破了我固有的一些認知,所以可寫的內容也不少,足以成一篇。

《秦制兩千年》這本書的名字就會帶來一個疑問:秦,作為傳了兩代的王朝早就覆滅了,怎麼會有兩千年呢?因為秦立國的根本制度,被延續了兩千年,所以書名即是中心。

直透歷史背後,換一個眼光看歷史!

秦制是什麼?

秦制是一套汲取人力物力的方式,秦國稱霸六國靠的就是這套制度。這套制度的核心理念被傳承下來:藏富於國。透過各種稅法、田產製度,讓民眾不斷生產資源,官府將這些資源牢牢把握,一套自上而下的輸送制度。這套系統不僅能讓國家收穫財富,也能更好掌控百姓。

同時各朝各代都在前朝滅亡的基礎上,尋找自己的統治之道,好規避前人踩的坑。比如清人認為明朝滅亡是因為東林黨人聚集,所以要終結黨朋的出現,具體就是打壓科舉出身的官員。又比如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沒有掌握科舉制度的精髓,以至於貪官汙吏勾結,百姓聚整合禍,只要消滅這兩個因素,就可以長治久安。可以說如何運用官僚集團為皇權服務,如何制衡官僚集團,如何獲取人才也都是圍繞這個核心建立的。自然,在兩千年的時光中,圍繞秦制的核心產生多種變體。

直透歷史背後,換一個眼光看歷史!

論帝王的PUA

人才的流動,是君王想要卻又忌憚的部分。漢初,門客之風還未禁絕,皇權統治者已經深深不安。後續在收攏宗室王侯時,門客鼓動造反就是一條罪狀。如果透過門客途徑來獲得賞識行不通了,那麼還如何獲得人才呢?於是門客自薦變成了官員、貴族舉薦。這種方式仍然不能令人放心,舉薦的人才是不是有裙帶關係?

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人才流動的方式,也成為帝王的首選,最後延續到了清末。實際上,只要是制度總要人去執行,這裡面總有操作空間,比如誰是誰的學生。所以科舉上位的官員比例並不是很高,按照作者的看法科舉不過是給人才一個念想的機會,機會有不是很大罷了。

這也是為什麼明清兩朝對於科舉出來的官員會採取打壓,折斷這些文人的傲骨,匍匐於皇權之下。一個文人若是成了榜樣,那多幾個這樣的文人不就成團了?不可小覷。

論及打壓PUA手段,總有幾個皇帝是獨樹一幟的,比如雍正。這些皇帝秉持著大道:君為臣綱,即君王都是正確的,錯都是臣子的。用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指責大臣的不是,編織莫須有的罪名,言語上、行為上的侮辱,甚至要求朝臣疏遠孤立。令人歎為觀止,職場PUA古來有之。

直透歷史背後,換一個眼光看歷史!

不一樣的歷史

看完《秦制兩千年》最大的感受是另一種眼光看歷史,如果說原來的歷史是在看盛衰,那麼現在看到的是背後的滿目瘡痍,哪怕盛世之下,百姓仍然疾苦。各種賦稅、各種壓榨,讓人想盡辦法逃避——自殘、流亡、賣兒,若是能活下去,又怎麼會有這樣的選擇?

每一個盛世背後都是百姓的血淚史,那些繁華和平民無關,所謂富庶不過是歌功頌德的華麗詞藻,皇權被歌頌,百姓被沉默。那些歷史留名的人物,多半都是皇權的締造者。比如商鞅的變法、王安石的變法、諸葛亮的治理,有著大義之名,獲得的效果是皇權的期待,卻又是百姓的絕望。

直透歷史背後,換一個眼光看歷史!

小人物的歷史是歷史,我們往往更能窺見一些東西。這就是推薦此書的原因:從我們慣常的大事上,看到小人物的命運。歷史是什麼?僅僅是大人物的輝煌記錄?如果是這樣,那麼這些疾苦的民生如何流傳下來?歷史,究竟看的是什麼?這些問題盤旋許久。想來前言的一句話最貼切:

統治者對“真的歷史教訓”的精髓的吸取往往意味著普通人的災難。所以,站在文明史的角度,魏玄同、常安民與李仲寧等人物其實遠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更為重要。

【文/雲玖弋】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即刪】

【宣告:玖弋閣 已加入“維權騎士”版權保護計劃】

………………………………。。。

玖弋閣,分享自我成長心得,與您一同在世界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