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歷史性的轉型:人與生活的關係大變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七部》(140)

《感知者是什麼樣的人?》

在所有相同性質的人群中間,出現了一種不同性質的人——感知者。這之前,我們所有人的性質都是生存者——為生死存亡而活著而做出各種行為的人。感知者則是:為了感知存在的愉悅而經營生活的人。兩種不同性質的人首先體現在存在目的上,生存者為了生存或更安全、更好的生存而付出一生,儘管人最終必然死亡,因此生存的目的被生存者們自認為沒有意義;而感知的目的是感知,感知為了獲得愉悅的感知而營造生活,他們一生都在感知的過程中,各種感知內容、特別是愉悅的感知構成生活的意義,他們一生只有豐富的感知過程,並無生死的概念。這就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人的鮮明區別,在二十一世紀的上半葉,在中國的新思想——感知論出世以後,世界上逐漸開始出現感知者——一種完全不同於生存者性質的人,人類的歷史性轉型就從這時開始。

歷史性的轉型:人與生活的關係大變

感知者將世界和自己都作了不同目的的使用,他們的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以及行為內容都讓人耳目一新,他們不為空洞的生存目的活著,而變得更實在、更具體、更容易被人理解,他們感知生活實在發生的和虛擬發生的一切,他們非常在意生活細節以及概念給予自己的和給予他人的具體的感知結果,他們從感知活動中獲取一切,又將一切的感知結果反饋或賦予生活。比如品嚐一串葡萄,他們在意的是這種品嚐給予自己的和給予他人的感知意義,而不在意品嚐葡萄過程的其他意義。也就是說,他們擇取的是生活展現出來的感知的意義,而從不尋求感知以外的意義。

他們的生活宗旨是:一切被我所用,無需被我所有。他們理解的生活過程是在感知和被感知,絕不是生存者的在擁有和被擁有,所有和擁有在感知運動中是不存在的,生活就是在感知和被感知,即我在感知一切和我被他人感知,這兩者都同樣重要。感知者最顯著的特徵是,將他人作為感知物件,也將自己作為他人的感知物件,這種不可分割的感知關係就是人間倫理的基本關係。你是我的感知內容,我是你的感知內容,內容的好壞即是否帶來愉悅的感知,是檢驗人們行為過程的標準,因此,感知者是非常注重體味他人的存在形態、又注重與他人的互動效果和給他人留下良好感知的人。他們的行為目的與普通人不同,他們很在意他人的狀態和自己表達給他人的狀態,簡言之,他們是最好相處,即處處為別人著想的人,這是他們的行為宗旨,他人即我,是他們的信條。

歷史性的轉型:人與生活的關係大變

感知者與修行和出世者正好相反,他們是最積極的入世者,即最熱愛生活卻不僅是精心雕琢自己的生活,而是悉心營造整體的綜合性感知的人,因此,他們的價值觀有別於普通人,他們輕物質所有,重精神享受,特別在意人與人的精神交流和生活共享,他們的生活觀很特別,不論證真假,不計較得失,生活無論實在的還是虛擬的,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他們都從中獲得感知的愉悅,從不為辨析真假所累,也不為計較得失所傷,他們是真正自由灑脫的人,是真正以感知愉悅為家的人。他們可以非常投入地生活在虛擬的生活場景之中,他們既可以生活線上下,也可以生活在線上,他們是與網路最先進的區塊鏈、大資料、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結合得天衣無縫的一代人,他們淡漠了財富所有的概念和家庭的概念,他們以心為家,以他人為家,從不為利益得失和生死計較,他們就是本質上的未來人。

感知者最明顯的特點是,他們不再保留任何隱私,不設任何禁忌,他們的一切存在資訊都已經數字化,並且對所有人公開,他們不拒瞭解,不拒絕任何人的探究與互動,他們是外向的人,他們已經不再孤獨,再也不會離群索居,也不會固執己見,更不會試圖與任何人對立。他們喜愛自己“透明人”人的形態,他們逐漸放棄了私有的天地,以“液態”性格融入到各類生活之中。

他們的生活宗旨以及其生活行為,讓人不能不把他們作為最可靠的人和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他們一覽無餘的數字化存在使他們無需再向人費力介紹自己,他們的身份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們已經不可能再隱匿自己的任何行為,這種充滿自信的坦露不但解放了自己,也解除了別人的防備心理,因此,人們與感知者的交流互動是最安全的行為,感知者生活的徹底公開性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以後,人們的交往形式分為兩種,人與生存者交往,互相有利益之別和界限之隔;人與感知者交往,無任何界限和利益的考量,利他成分顯而易見。

歷史性的轉型:人與生活的關係大變

感知者的存在將成為新潮的生活方式,這將不可阻擋地影響生活的格局和改變生活的內容,當感知者成為一種身份的標誌之後,人類和世界的改變就將不可阻止了。(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