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圖說三國·人物解析·第86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嗜血的狼牙)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喜歡翻閱史書的人,大都對“追諡”一詞不會陌生,追諡是指,一個人去世之後,統治者因感念其生前的功勞,賜於他的封號,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有一定的紀念意義,也是對其生前功勞的肯定,例如蜀漢後主劉禪,就曾先後對五虎將進行追諡。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劉禪的父親劉備,雖然公元221年登基,公元223年便去世了,在位時間非常短,卻也曾追諡過一位功臣,這也是他在位期間,追諡的唯一一個人,也是劉備最器重的人物。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說到此處,也許很多人,下意識的認為,被劉備追諡的人,一定是名將關羽,畢竟關羽是劉備最倚重的大將,在劉備心目中,可以獨當一面,而且拋開公事不論,他與劉備的私交也“恩若兄弟”。可是,被劉備追諡的人,並非關羽,而是另有其人。也許還有人想到了另一名將張飛,然而,張飛也是到了劉禪時期,才被追封為了桓侯,劉備在位期間,他同樣沒有被追諡。那麼,真正被劉備追諡的人,到底是誰呢?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這個人並非名將,而是一個頂尖謀士,而且是真正助劉備三分天下的頂尖謀士。當然了,他並非提出《隆中對》的諸葛亮,而是法正,一個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的謀士。《三國志》記載:“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卒,明年四十五。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諡曰翼侯。賜子邈爵關內侯,官至奉軍都尉、漢陽太守。”意思是說,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法正便去世了,當時法正僅四十五歲。劉備非常悼念法正,經常為此事痛哭,在登基之後,則將法正追諡為了翼侯,並對法正的兒子法邈,進行了提拔。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說到此處,也許有人會疑問說,明明提出《隆中對》的人是諸葛亮,唐人杜甫也有諸葛亮“功蓋三國分”的詩句傳世,法正有何德何能,要搶蜀漢諸葛亮的功勞?其實,如果我們細讀史書,就會發現,雖然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規劃,但是如果離開法正,劉備或許真的完不成這樣的成就。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劉備想要三分天下,最主要的一步,就是在佔據荊州的基礎上,據有益州、漢中。的確,劉備平定荊州的過程,法正沒有參與,但是之後,先是法正勸服劉璋,請他入川,又在入川之戰時,作為內應,給劉備提供了不少幫助,這才使劉備順利拿下了益州,他的這一份功勞,是不容忽略的。當然了,僅是拿下益州還不行,畢竟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不把漢中握中手中,益州非常危險。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而漢中之戰,幾乎是法正的主場——黃忠陣斬夏侯淵,為這一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這件事正是法正策劃的,《三國志》記載:“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前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曹公西征,聞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由此可見,劉備能夠拿下漢中,同樣是法正的功勞。當初僅擁有荊州的劉備,稱不上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此次雄據巴蜀的劉備,才算真正成為了三足鼎立中的一足。由此,我們不得不承認,真正助劉備三分天下的人,並非諸葛亮,而是法正。

劉備稱帝后唯一追諡的人, 不是關羽和張飛, 連諸葛亮都自嘆不如!

擁有這樣的功勞,法正的確值得劉備親自追諡,而至於他翼侯的封號,大約與諸葛亮曾經對他的一句評價有關:“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

進退狼跋

,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註》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