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重慶名人錄:巴蜀的“岳飛”,忠信兩全的楷模,巴國的幸事

古時,岳飛忠孝兩全的故事人人皆知,傳頌至今。重慶古時也有一位堪比岳飛的將領,古巴國的大將軍巴蔓子,此人忠信兩全,為國為民甘願赴死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廣為傳頌。那究竟是什麼事情,讓巴渝百姓記憶猶新,大家口口相傳呢?這就要說到巴國當時處的一個歷史環境說起了。

重慶名人錄:巴蜀的“岳飛”,忠信兩全的楷模,巴國的幸事

古巴國是周朝立國時,封姬姓子弟為巴國國君,國都為江州(今重慶市江北區)。巴國與蜀國、楚國相鄰,經常發生摩擦乃至戰爭。就好比一個小型“三國格局”,時常相互征伐,又時常聯合對外。因為對於中原各諸侯國來說,他們都屬於蠻夷部落,所以他們也相互結成聯盟。可這種聯盟並不可靠,為了自身利益,也常常發生戰爭。就這樣常年戰亂,帶來的後果就是國力衰退,人民生活困苦,直接造成了君王權利的流失,國家統治階級的威信喪失,貴族利益被侵犯。一些貴族就聯合起來,想要推翻當前的統治,從而使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

重慶名人錄:巴蜀的“岳飛”,忠信兩全的楷模,巴國的幸事

於是,就發動了武裝叛亂,導致人民生活更加窮困,民間怨聲載道,巴國政權岌岌可危。時任巴國大將軍的巴蔓子(今重慶忠縣人),眼看國家危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心不已。想著拯救國家人民,可自己手裡的兵力有限,無法戰勝貴族武裝。他不得不向楚國求援,在向楚王說明來意之後,楚王卻提出了條件,要巴蔓子將他鎮守的三座城池劃給楚國,並把他的兒子作為人質送來楚國(戰國時期比較流行交換人質)。巴蔓子心下非常著急,這把兒子送來當人質倒無所謂,關鍵是這一來二去的,時間耽誤不起啊!就對楚王說道:“時間緊迫,我耗不起,楚王若不相信我,這個兵不借也罷。若還相信我,就把兵借我平亂,事後你若拿不到三座城池,我將自己的人頭奉上,我巴蔓子一言九鼎。”楚王知道巴蔓子為人耿直,說一不二,既然作了如此承諾,自己也不好再拒絕,就答應出兵相助。

重慶名人錄:巴蜀的“岳飛”,忠信兩全的楷模,巴國的幸事

巴蔓子帶著楚國大軍回國平亂,在國都江州,將貴族武裝打敗,恢復了國家秩序,老百姓得以免受滅國之難。待巴國徹底掃平叛亂後,楚國也派出了使者前來索要當初承諾的三座城池,巴蔓子眼看叛亂以平,心中也作出了決定,就對楚國使者說:“當初我確實這樣答應過,可當時情況危急,你家楚王乘人之危逼著我答應此等條件。我本是保家衛國,守衛邊疆的將軍,只有守土之責,哪有割地之權。儘管如此,既然我答應了你家楚王,我也不會違揹我的承諾,既無法給你城池,那我只能奉上我的人頭,以吾之頭,充國之城,以謝楚王的相助之恩。”巴蔓子說罷,抽出佩劍,割下了自己的頭顱。史籍中記載:“巴蔓子乃自刎,以頭授楚使”,據民間傳說,巴蔓子斷頭給楚使後,其身仍然屹立不倒。楚國使者提著巴蔓子的頭回國交予楚王,並向楚王講了巴蔓子臨死前的話,楚王大受感動,不禁悲從中來說道:“如我楚國能得巴蔓子這樣忠信的將軍,幾座城池又算得了什麼呢?”隨後下令將巴蔓子的頭顱厚葬。

重慶名人錄:巴蜀的“岳飛”,忠信兩全的楷模,巴國的幸事

巴蔓子忠信兩全的故事,在巴渝地區廣為傳頌。唐貞觀八年,唐太宗念及巴蔓子的忠義,改其故鄉“臨州”為“忠州”(今重慶市忠縣),這也是忠縣的名字由來。宋朝時,人們更是在忠州建立了巴王廟,以供後人瞻仰,每年的農曆三月三日被稱為巴蔓子忌日。三國時期,劉璋部下大將嚴顏戰敗被張飛所擒,張飛問他:“為何不降?”嚴顏說:“我州只有斷頭將軍,而沒有投降將軍”此言也成為弘揚巴蔓子忠信兩全英雄氣概的千古名句。重慶大轟炸時,各界名流在一起時,多次引用“中國自古只有斷頭將軍,無投降將軍”的說法,再次證明了巴蔓子的精神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民族的高度。巴蔓子也展現了重慶人耿直爽快的性格,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