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羋月傳》帶出一個疑問:宣太后厲害還是兒子秦昭襄王厲害?

娘娘孫儷出演的《羋月傳》,熱播的時候帶來無數話題。其中,一個最為普遍的疑問是:秦國在秦昭襄王時期的強盛,究竟是誰的功勞?是宣太后(羋八子,羋月的原型),還是秦昭襄王自己?

《羋月傳》帶出一個疑問:宣太后厲害還是兒子秦昭襄王厲害?

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問題不只是現代人好奇,古代人也好奇。以至於在戊戌變法的時候,梁啟超就將光緒比作被宣太后控制的秦昭襄王。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要捋順這個問題,我們得從根兒上找,跳出這對母子,看看從秦獻公到秦始皇這六世七君的具體功績。

秦獻公:和魏國爭宅子,拼死拼活幹到死,雖然沒佔到便宜,好歹也沒被魏國全部吞了。

獻公之前,躁公、厲公、出子之亂,秦國疲弱不堪,魏國兵鋒悍然西進,秦國局勢岌岌可危。

獻公即位之前流亡三晉(主要在魏國)多年,對魏國的虎狼之心(魏國那個時候確實很虎狼)拼死相搏。石阿之戰,敗魏趙聯軍,證明秦不可欺。少梁之戰,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人骨硬者是也。若無獻公一世強爭,後面孝公很難有時間變法。

獻公另一大功績:止從死。廢除了自秦武公時代綿延二百多年來的殉葬制度。

當然,從後來秦始皇死的時候來看,我覺得也許應該讓趙高從死。

秦孝公:打地基、定規矩,和睦鄰居。

孝公即位,狼環虎伺,秦國危機四伏。當時的國際環境

:”

河山以東強國六,與齊威、楚宣、魏惠、燕文、韓懿、趙成侯,並淮泗之間小國十餘。楚、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周室微,諸侯力政,爭相併。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

秦孝公元年釋出求賢令,得商鞅,三年行變法事。商鞅變法對秦國後來的影響不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如此,孝公也沒有停止用兵。二年伐鄭國,四年攻韓。這兩年剛好在商鞅變法前後,頗有深意。然後就是變法小成之後的用兵。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秦國外交很靈活:一方面,秉承秦楚百年友好的友好氛圍,繼續與楚和親(五年,楚右尹黑來迎婦),另一方面與魏王談判(七年,與魏惠王會杜平;十二年會於彤),與韓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孝公十四年,韓昭侯來朝)。韓國聽話,所以孝公到死都沒再對韓用兵。魏王膀大腰圓,自然瞧不上秦國,謀和不成,兵戎相見。打打談談,談談打打、按照馬非百先生的說法,似乎齊魏之戰背後有秦國的影子,秦的戰略是組織秦趙齊三國同盟,東西(秦西齊東)、南北(趙北秦南)夾擊魏國。具體詳見馬先生專著。

之所以說秦孝公畫藍圖,是因為他還做了幾件意義深遠的事:

1、定都咸陽。

孝公十二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位國王跑到咸陽畫了一個圈

是也。

2、並鄉為縣,開阡陌封疆。秦國設縣的歷史很早,但大批次設縣是從孝公開始的,這是秦國郡縣制的先身,開阡陌封疆則是秦國土地(大部分)歸國家所有的土地制度的確立。之所以說大部分,是因為秦國的授田制當時並未全部覆蓋秦地(具體可見張金光先生論述)。商鞅變法重耕戰,這裡就是變法裡”耕“的部分。

3、初為賦。這裡不是說秦國這個時候才開始向老百姓徵收稅賦,而是確立明確的稅賦徵收標準。這個說起來比較複雜,有興趣的可以看呂思勉、張金光、楊寬先生的專著。意義在於確保了獲取穩定的財政收入(一部分)。

《羋月傳》帶出一個疑問:宣太后厲害還是兒子秦昭襄王厲害?

大秦帝國點評本(套裝共11冊,京東特別收藏版 含收藏證)從故事中尋找歷史蛛絲馬跡

檢視

秦惠文王:蓋後院,利用鄰里矛盾趁機擴大自家宅院。

1、蓋後院:並巴蜀。這個意義也不再贅述。

2、吃飯睡覺打魏國:

五年用公孫衍,敗魏雕陰;

六年,逼魏納陰晉(更名為寧秦);

七年,公子卬領軍與魏在雕陰大戰,擄魏將龍賈;

八年,逼魏納河西地;

九年,渡河,取汾陰、皮氏,降魏焦、曲沃(十二年又給魏國了),中間還與魏惠王談笑風生了一番;

十年,公子桑圍蒲陽,公子繇”換“了魏上郡十五縣;

十四年(稱王后元年),張儀取陝;

後三年,派張儀到魏國做丞相,讓魏國做榜樣向秦國稱臣給六國看,魏國不肯。惠王怒了,打!取曲沃、平周(曲沃的內心一定是崩潰的);

後七年,粉碎了蘇代組織的六國+匈奴聯軍攻秦的陰謀(真相是函谷關秦兵一出,六國潰散(此處五國還是六國有爭議,存疑);

後八年,敗三晉聯軍,敗魏太子奐等;後十一年,樗裡疾攻魏焦、曲沃(大約此前又被魏奪去了);

後十二年,不打了

,”幫助“

魏國立個儲君玩玩:立魏公子政為為太子。春秋戰國時期很流行這套。只不過想想獻公時期魏國還頤指氣使睥睨天下,不過數十年就得開始看秦國臉色了,令人唏噓。

雖然秦惠王這輩子幾乎將六國打了個遍,晚期換了口味重點欺負楚國,重重地坑了楚國一把,

但終其一生,大半時間是在幹魏國

。沒辦法,誰讓魏國當年強盛,家大業大不怕啃呢!

秦武王:開門戶,定相制,覬覦山東

起初我以為給嬴蕩”武“這個諡號是因為他孔武有力。孫皓暉在《大秦帝國》裡將這位雄主描摹的有些不堪——電視劇《大秦帝國》2里居然是郝子銘演……喂喂喂,張沖和秦武王不是一號人哪導演——其實是有些偏見的。幾位史學巨擘對秦武王的評價是很不錯的——倒真不辜負”武“這個諡號。

從他兩次與魏襄王會見,又合韓襄王會盟並派樗裡疾擔任韓相來看,政治手段不同尋常。

他對秦國的貢獻在於:

1、確立了丞相制度——當時是左右丞相。這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相當深遠。不再贅述。

2、拔宜陽。戰國之時城池反覆拉鋸(曲沃打了個噴嚏:誰在說我?)本屬尋常,但此次攻克宜陽,標誌著秦國的戰略從樗裡疾等溫和並韓向甘茂等主張的武力並韓的轉移。而宜陽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關乎韓國的安危,還是以後秦東出進擊六國的門戶。武王“容車而通三川,窺周室”可以說是秦國國君第一個公開表示對問鼎中原有想法的人。

此時,秦國人已經不滿足於僻在雍州了。

秦昭襄王:拆他人宅院,築秦國廣廈,一騎絕塵

秦昭王是秦國自秦莊公有享國時間記載以來在位最長的國君(56年)。跟在這個記錄後面的是秦文公和秦哀公各自50年記錄。秦昭王時期也是秦國超級大國地位確立的關鍵時期。到秦昭王晚期長平之戰之後,六國再無與秦國掰手腕的實力。關鍵史書還記載這位君王還頗好女色……想起某電影裡曹操那句話了:慾望使人年輕。好色且長壽,嬴稷也許見過彭祖……

說秦昭襄王做了宣太后治下的幾十年傀儡是不太公平的,但不可否認的秦昭襄王執政時期的確應該分為宣太后主政時期和秦昭王獨立主政時期。

因為這段時間很長,故事太多,不再一一展開。簡單的說,對秦一統的關鍵作用在於:

1、削齊、侵楚、毀趙。彼時西秦東齊都是強國。秦國自然忌憚這個山海之國。先是十九年給齊國送高帽子,約齊王一起稱帝,想把齊國放火上烤。齊國有能人,不上當,秦王自己也就作罷了,但對齊的動作時刻提防。在齊國勢力鼎盛、野心最大的時候(秦昭王二十一年,齊湣王破宋,南邊佔著楚國的淮北,西邊對三晉用兵,還想著吞併兩週自己做天子。當時風頭很盛,諸侯恐懼。)果斷對齊國採取措施。一方面命令蒙驁伐齊,並分別與楚王、趙王會盟。從次年尉斯離與三晉、燕、楚伐齊破之於濟西來看,這次會盟肯定是商量收拾齊國的事。當然,這次戰爭有個更有名的名字:樂毅伐齊。結果大家都知道了,燕國險些滅了齊國,後來田單復國,齊國一蹶不振不說,燕國攢了多年的大招也一次發完,還走了樂毅,回血無力,可謂兩敗俱傷。這件事雖然在秦昭王前期,但意義不亞於此後的長平摧趙。侵楚稍後再談,毀趙就不用說了。

2、徹底平定義渠,免除了秦國的後顧之憂。自秦惠文君時期初縣義渠以來,義渠一直是六國用來牽制秦國的關鍵棋子。估計秦國當時應該是和秦並巴蜀前期的策略一樣,採用民族自治、中央虛領的措施。懷柔幾十年沒啥效果,秦惠文王后九年秦軍還在李伯之下吃了敗仗。此後又經歷了幾十年纏鬥,終於在範睢入秦後約一年,徹底搞定了義渠。自此以後秦史似乎就沒義渠什麼事情了。

3、遠交近攻搞蠶食。這個不再贅述。楚國、韓國、趙國、魏國表示很心痛。這裡重點說一下楚國。秦國打三晉雖然頻繁,那是打習慣了,沒事就以戰代練。但打楚國,除了嬴政滅國之戰之外——秦昭王時代是最狠的,不僅逼的人家遷都,還燒了人家的祖墳。這麼說吧,楚國服從惠文王晚期開始簡直就是秦國將軍的升級包,予取予求。昭王時期,打楚國的戰事包括但不限於:

五年,楚太子殺了秦國大夫(估計是看守他的),跑回楚國。秦國很生氣。

六年,庶長奐與齊章子、韓暴鳶、魏公孫喜伐楚方城,斬首二萬;

七年,復攻楚,大破之,楚軍死者兩萬;

八年,使將軍羋戎(舅舅)攻楚,然後騙楚懷王過來會盟,劫持了人家,以臣子身份對待人家懷王也就算了(朝章臺,如藩臣,不與亢禮),還要楚國割地換王。楚懷王不同意,就扣押了人家;

九年,質押齊國的楚太子回國稱王,給秦昭王寫國書:蒼天啊大地啊神仙姐姐保佑啊,俺們有新國王了(賴社稷神靈,國有主矣!)。秦王一看自己手裡的奇貨居然成了過期庫存,打!發兵武關,大敗楚國,斬首五萬,取十五城。

十年,楚懷王試圖潛逃回國。走趙國,趙國趙武靈王做主父了,新趙王不敢收留,只好走魏國,結果又被秦國抓到咸陽。楚懷王這小身板兒哪經得起這個,病了一年,第二年死了。秦國給人送回去,楚國人恨死秦國了(秦歸其喪於楚。楚人憐之,秦、楚遂絕)。這個邦交事件還給文藝界帶來的一個重大影響:那位叫羋原的貴族詩人悲憤的投江了。

十二年,大概秦國自己也覺得弄死人家一個王不好意思,給人楚國一批糧食。

十四年,秦昭王一面打韓國(白起在韓國從左更刷到了國尉。韓國肯定很想寫一本血淚史:《戰國戰神是怎樣煉成的》)故作姿態與楚王謀和,楚王敢怒不敢言。

二十二年(難得消停幾年不打楚國),秦為了打壓齊國,與楚王會盟,二十三年帶著楚國參與樂毅滅齊之戰。

二十四年,和楚王一見再見,打魏國,頗有帶著小弟去魏國收保護費的意思。

二十六年,楚國的好日子結束了。秦國本來要打魏國的,被人上書說魏國是中原腹身,就像蛇一樣,你打中間首尾俱救啊,秦國還不能和六國聯軍掰腕子,要不你打南邊的楚國吧(反正好欺負)。於是,秦外公撕下和善的面具,又開始打楚國了。

二十七年,楚王(頃襄王,就是懷王被扣押時立的那個)想想忍辱負重做小弟還是要被揍,拼了,又想搞合縱攻秦,秦王派將軍錯(秦國很多個錯,司馬錯、國尉錯、客卿錯,不知道是不是一個人,反正都是來刷經驗值的)輕易幹翻,取地若干。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人屠的經驗包刷的太快了)攻楚,取地若干。

二十九年,白起又來了!奪了人家的國都郢,燒了楚王祖墳,又搶了一大塊地。楚王被攆的一通跑。然後,秦王和楚王會與襄陵。至於說啥了,呃,各位腦補吧。

三十一年,楚王雄起一回,把江旁十五邑奪了回來。秦國忙著攻打魏國,沒理會,等忙完了這茬兒,三十五年,又要派白起、張若等伐楚,黃歇坐不住了,運作一下,楚太子完入質秦國,秦國收兵。

四十五年(這個時間節點很有意思,回頭說),楚頃襄王死了,太子完和他爹當年(四十年前)一樣偷跑回楚國(這一次倒沒殺秦國大夫。歷史就是這麼的相似),黃歇割地求和,秦國算是沒追究。

五十年,長平之戰後秦攻趙邯鄲,楚國春申君和信陵君聯軍攻秦救趙。

此後,秦昭王終於老了,不再對楚大規模動武。如果看一下時間點,秦昭王對楚國用兵最盛的時期恰恰是宣太后主政的時候,自己當權之後要消停的多。這固然有趙國對秦國的威脅加劇、楚國勢衰不復威脅的因素,但也不難看出宣太后、穰侯對自己的母國還真是不客氣。

(插播一條新聞:有朋友問楚國春秋時顯赫一時,到了戰國為何江河日下,原因比較複雜,推薦一部央視拍的紀錄片《楚國800年》,拋開一些蛋疼的慢放鏡頭和莫名煽情的雞血(以及非要彰顯的主旋律)之外,這部紀錄片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從楚國建國到滅亡,也是蠻讓人唏噓的,某種意義上說,秦楚就是一對相互參照的兄弟,起點相似,結局不同。)

而如果聯想到秦昭王能即位,趙武靈王功不可沒的事實,再看看楚、趙兩國在秦昭王一世的遭遇,忍不住讓人感慨在邦國利益之前,所謂的人情神馬的都是浮雲。如果趙武靈王事後有知,不知道會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當然,他連自己的兒子都能看走眼……

《羋月傳》帶出一個疑問:宣太后厲害還是兒子秦昭襄王厲害?

秦度量衡詔文權鎮尺 領略秦風浩蕩,回味始皇君威

檢視

秦孝文王&秦莊襄王:蕭規曹隨不亂搞,按部就班起樓層

這爺倆都是福薄之人,前者被氣場強大的爹壓著,後者被氣場強大的兒子催著,一個做了三天國君,一個做了三年。

孝文王即位後的作為,只有一句話:

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褒厚親戚,馳園囿。然後就是

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薨。柱子哥,你這是典型的過把癮就死麼?

秦莊襄王的故事:重用呂不韋,滅了東周(國),讓蒙驁伐韓,秦邊界東至大梁(當年魏國從安邑東遷,本意是覬覦中原,現在還是被秦國碾過來了,落後就要捱打);跟信陵君的聯軍打了一仗,秦軍敗了。然後用計離間了信陵君,徹底粉碎了合縱的最後希望。

這爺倆最大的好處是:也許我不是雄主,但我不亂來。

秦莊襄王的最大功績:立了嬴政。

但是,秦莊襄王被世人關注最多的是,喜當爹+接盤俠+大秦第一綠帽子王。綠帽子王當之無愧,接盤俠和喜當爹卻被許多正史學家認為純粹是無稽之談。呂不韋給趙姬肚裡埋木馬的故事和春申君與李園的故事如出一轍,馬非百、呂思勉、楊寬等老先生都引經據典予以駁斥,李開元先生在《秦謎》裡有過較為詳盡的論述。

結論:雖然阿爹頭頂有片綠油油的稻田哦不草原,但嬴政是根正苗紅的嬴氏血脈。

秦始皇:大樓結頂、完工,工期過緊且裝修過度,甲方破產了,但這棟樓卻修修補補用了兩千多年,雖然過戶了二十多回,依稀還能看到一些當年的影子。

這個大家耳熟能詳,不說了。

說這麼多是想說,秦能統一,有必然也有很多偶然,有實力也有很多運氣成分。所謂自助者天助吧。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承上啟下固然很重要,可沒有前後這些人的努力,秦帝國還是沒法建立起來。

那麼回到問題:宣太后還是昭襄王誰對秦統一意義重大呢?

如果沒有宣太后,也許嬴稷國君都當不上,當上了也搞不定公子壯和惠文後、悼武后這些人;沒有宣太后帶著魏冉等血拼(不是剁手),秦國在當時大概也不會那麼遊刃有餘,給秦昭王攢下和趙國決戰長平的底子;

可是,如果沒有秦昭王后期的發奮圖強,驅逐四貴、啟用新人,如果放任魏冉等做大,且不說孝文王能否摁得住,他死之後秦國走向如何,會不會象趙國武靈王之後的一蹶不振,真不好說。

《羋月傳》帶出一個疑問:宣太后厲害還是兒子秦昭襄王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