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導語: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長,文化璀璨。說起文化,就不得不提一下“酒文化”。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最早出現的酒,是人類最古老的食物之一。而酒不僅僅是一種果腹的食物,隨著時光境遷,它漸漸有了精神文化的價值。

“酒以成禮、酒以成歡,酒可忘憂,酒可壯膽……”

中國古人將酒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飲酒不再單純是享樂求醉,而成為一種社會文化。

相比古人,現代人對酒的熱愛就有過之而無不及。據資料統計,中國飲酒的人數每年都呈上升趨勢,截止2020年已突破了5億人大關。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中國人平均每年能喝掉23公斤的酒,總容量相當於一個西湖。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任誰也想不到,這樣驚人的資料,都始於遠古時代的一個偶然。

酒的起源

距今約250萬年前的地球上,某支靈長類動物完成了關鍵性進化:他們從四肢行走演變成直立行走,逐漸解放了雙手。

於是“人類”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在進入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後,漸漸成為世界的主宰。

既然“人”已出場,那酒又是怎樣出現的呢?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關於酒的起源,有3種說法:猿猴藏酒、杜康釀酒和儀狄作酒。

1、猿猴藏酒

在許多中國傳統文學中,都提到過“猿猴藏酒”,只不過它的名字在中國常常被“猴兒酒”替代。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古猿以採集野果為生,他們把當天吃不完的野果藏在樹洞、石窪中,以便飢餓時取用。

因為某種原因,果實放的時間久了,便漸漸腐爛。野果本身就含有一定的糖分,經過附著在果皮上的菌類自然發酵,就成了含有低量酒精的液體,這就是世界上最原始酒的起源。

原始人自然比猴兒們聰明,他們同樣經歷了野果儲存後發酵,形成酒釀的過程。

好奇心促使著他們品嚐了這種呈糊狀的半流質食物,卻驚奇地發現這種“變質的水”很好喝。

於是,古人在遠古時期就開始了釀酒。

2、杜康釀酒

杜康是夏朝的第5代君王,他能親自造酒,可見在那個時代,人們對酒的重視。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江統在《酒誥》中提到了杜康釀酒的過程:“有飯不盡,委之空桑……本出於此,不由奇方”。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直白點說,就是杜康將吃的剩飯倒在了枯桑樹洞裡,放的時間久了,竟然聞到奇異的芳香。

最終,杜康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酒,而杜康就成了釀酒的鼻祖。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後來,魏武帝曹操的一句樂府詩,不僅誇讚了美酒,也讓後世認同了杜康釀酒的傳說。

3、儀狄作酒

比起杜康這位君王,儀狄的身份只是夏禹時代的一位大臣或專職釀酒的匠人。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根據史書中記錄的這段文字,彷彿看到了一個關於“君王、酒和小人”的故事:堯或舜的女兒,也是夏禹的妃子,為了討好丈夫,命令儀狄去改良釀酒工藝,期望能產出口感更好的酒來。

經過儀狄的努力,果然做出來更美味的酒,於是獻給夏禹品嚐。

雖然覺得新酒美味,但聖明之君夏禹,不僅沒有獎賞儀狄,反而疏遠了他。

夏禹留下的千古名言:後世帝王經不起美酒的誘惑,必然有因貪杯而亡國的君王出現。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於是,夏禹明君的形象更加光輝,而儀狄成了謅媚佞臣的代表。

不管釀酒的鼻祖是杜康,還是儀狄,有一點可以證明:夏人善飲酒,酒文化在夏朝也相當盛行。有飲酒詩可做證。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這是《詩經》中描寫先秦時代的鄉飲風俗,由此可見夏商時期的酒文化已經很普及。

後來,商紂王的“酒色文化”、周王朝的“酒祭文化”……直到隋唐“酒章文化”,酒文化達到中國古代的極盛時期,釀酒的工藝也逐漸完善。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那古人是如何釀酒的呢?和現代工藝又有什麼區別?

古法釀酒

古人喝的酒為何稱之為“水酒”?在史書詞賦中也經常留下“千杯不醉”的美名?

那是因為古酒的酒精度比現代白酒低太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稱它是一種含有酒味的飲料更恰當。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就在於古代的釀造技術和工藝與現代差異很大。那古人是如何釀酒的呢?

在殷商時代,古人已經學會了用曲釀酒。那什麼是曲?又是怎樣發現的呢?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殷商高宗武丁曾言:“若作酒醴,爾惟麴櫱。”

曲,就是酒母;櫱,是近根處的新芽;醴,就是味淡的甜酒。

《酒經》記載:凡釀酒必資曲藥成信……遂至失傳,則並櫱法亦亡。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古人要釀造美酒,必須有酒母才成。沒有酒母,即使是好的糧食也造不出來。

在古代用酒母來造酒,而用櫱來造醴。後世,人們嫌棄醴的味道寡淡,漸漸用“櫱法”造酒的工藝就失傳了。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古代人雖然沒學過生物學,但他們很擅長收集和總結自然界的規律,化為己用。

透過長期的觀察和不斷地實驗,古人發現發芽或發黴的糧食會產生一種特殊香氣的液體,飲用之後,微醺的感覺頗為奇妙。

於是,古人把發黴的糧食搗碎作成“酒麴”,這個釀酒的神秘物質就這樣出現了。

有了酒麴,下一步就是造酒的過程了。雖然酒的種類繁多,但工藝大多一脈相承。

拿古代最普遍的黃酒舉例,大致有以下8道工序: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1、將糯米浸泡在水中,促進澱粉的充分水解。

2、蒸煮浸好的米,使之成糊化,更利於發酵。

3、迅速給蒸熟的糯米降溫至適合微生物繁殖的溫度。

4、把米、麥曲、酒藥等原料投入容器中,等待酒的發酵。

5、發酵過程產生的熱量和二氧化碳,會抑制酵母菌的發酵,需要人工攪拌冷卻。

6、透過壓榨的方法,把酒和糟粕分離。

7、使用“煎酒”的手段滅菌,可使酒中的不良成分揮發掉。

8、黃酒要趁熱裝壇,慢慢發酵,越陳口感越好。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齊民要術》記載了白醪曲、女曲、黃衣曲、黃蒸曲等12種制曲方法,可見到了南北朝時期,古人制曲的技藝已經非常高超了。

據史料記載,在宋朝以前,古人喝的酒主要是發酵酒,度數比較低。到了蒙元期間,才有了蒸餾的技術,白酒度數逐漸增加到40度左右。

釀酒的技術又發展了近千年,如今的工藝,比起古時,加了一道“勾兌”的工序。

看到這裡,有些讀者會誤會。“勾兌”不是簡單的酒精兌水,而是用不同釀造輪次和不同等級的白酒進行勾調,使酒的口感更加香醇。

酒的進化史:“猴兒酒”是源頭,古酒的8道工序,並不比現代簡單

到目前為止,白酒從口感上,已分為醬香型(茅臺)、濃香型(五糧液)等。因為地域的差異,消費者也是“白菜、蘿蔔”各有所愛。

時代變遷,如今國人喝酒成了特有的一種人情文化、飯局文化。

有客來訪,無酒怎能言歡;良辰佳節,無酒難顯愜意;步步高昇,無酒怎顯豪情;困頓蹉跎,無酒難以解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