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國內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先後引進了,多款蘇聯時代發展的先進武器裝備,並以此為基礎衍生了大量國產新型裝備。比如,以俄羅斯蘇-27戰鬥機為技術原型的殲-11/16戰鬥機,以烏克蘭UGT-25000燃氣輪機為基礎衍生的QC-280燃氣輪機,以及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反艦、防空導彈。然而,國內在雖然前後引進了300餘架米-171中型運輸直升機,卻對這款在蘇聯時代大獲成功,整個系列生產數量超過12000架的經典型號並不感冒。除了曾簡單嘗試組裝生產米-171之外,幾乎沒有對其進行過深度技術挖掘。反而對之前從美國引進的24架“黑鷹”直升機異常青睞,這種購買數量、重視程度的強烈反差,造就了陸航直升機發展史上,堪稱傳奇的一段故事。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殲-16堪稱最知名的帶俄羅斯血統的國產裝備

在1983年,國內針對於自身邊境的運輸、巡邏需求,從美國引進了24架“黑鷹”直升機,包括相應的維護、副油箱及資訊收集裝置,整個訂單共計花費1。5億美元。而當時美國西科斯基公司對這份訂單非常重視,除了為交付的“黑鷹”裝備了美國剛剛開發成功,特意強化高原效能的T700-GE-701渦軸發動機(功率比基礎型T700-GE-700高出10%,達到1510馬力)之外,交貨速度也非常快。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T-700渦軸發動機

雙方在1984年6月正式簽訂合同之後,西科斯基在當年11月就將首批3架運抵天津,剩餘21架也在1985年結束之前全部交付。背後的根本原因在於,西科斯基公司認為,區區24架“黑鷹”根本不可能滿足中國需求,只要提供的服務和“黑鷹”的質量能夠得到認可,後續源源不斷的訂單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而事實上,“黑鷹”也確實如西科斯基公司預料的那樣,得到了當時中國空軍(陸航在1988年才成立)的極大青睞。

▲第一批引進的24架“黑鷹”交付非常快

在“黑鷹”的早期使用早期,確實出現了,維護人員對“黑鷹”的維護手冊不重視,在駐地本身缺乏淡水的情況下,沒有按照美方維護標準,每週用清水對“黑鷹”的部分零部件進行沖洗,以至於2架“黑鷹”出現故障,趴窩達四個月之久,最終在美方技術人員到場維修後,才得以重飛的事故。但在逐步熟悉“黑鷹”的飛行和使用之後,國內對“黑鷹”的出動率、運載能力和飛行效能非常滿意。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在高山中飛行的“黑鷹”

由於當時西部高原地區對補給有迫切需求,使得僅僅在1989年之前,國內“黑鷹”的總飛行時間,就已超過11000小時。如果說後來兩國關係沒有變化,那麼繼續購買“黑鷹”,甚至引進組裝技術或生產線,都是可以預計的事情。但由於國際局勢變化,後續引進已無可能,雖然在經過協調後,美國同意繼續供應“黑鷹”零部件,也允許繼續提供包括髮動機在內的維護保養支援,但獲得更多“黑鷹”已無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一方面從俄羅斯引進60架米-171直升機彌補需求,同時也有了在“黑鷹”的使用和經驗積累基礎上,研發國產型號的心思。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早年引進的米-171由國內加裝了外部掛架

在2003年左右,陸航從俄羅斯引進了一批米-171-V5直升機,這是俄羅斯在米-171基礎上特意強化高原效能的型號。鑑於當時國內“黑鷹”的使用年限尚淺,且並沒有出現太大問題,一般認為這批米-171-V5是,國內為了驗證米-171-V5的高原效能而引進。而從日後國產直-20中型運輸直升機,與“黑鷹”極為相似的外部特徵來看,米-171-V5的表現並不是很讓陸航滿意。即使後來在2010年前後,國內又分兩批進口了80餘架米-171E直升機,但國產直-20仍然是堅定不移的走上了,與“黑鷹”技術融合的道路。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米-171E主要在高原地區使用

而對外界來說,哪怕並不是很瞭解“黑鷹”與米-171兩者的效能,僅從外表顏值,都會對“黑鷹”有更多的好感。事實上,米-171的起飛重量、最大載重,甚至生產數量,都高出“黑鷹”許多。但米-171的技術基礎,來源於蘇聯早年發展的米-8直升機,結構可靠、維護簡單,能迅速批次生產的設計原則,最符合的仍然是蘇聯時代大規模戰爭的思路。雖然為米-171帶來了製造成本較低、維護相對簡單的優點,但其使用壽命較短,靈活性不足的缺點也仍然非常明顯。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黑鷹”的顏值比米-171高出許多

從這一點上來說,國內開發直-20直升機,並不僅僅是為滿足陸上需求。以新型中型直升機為基礎,研發中型艦載反潛直升機,取代噸位不足的直-9C,是早已經過其他國家驗證,可以明顯降低設計、製造、維護費用的有效做法。事實上,國內從美國獲得的24架“黑鷹”,雖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先後不幸墜毀4架。但都是在早期使用經驗不足,路線規劃經驗較為欠缺的情況下發生的。在度過早期不成熟階段後,“黑鷹”的表現一直非常優秀,直到2017年,也就是“黑鷹”進入中國服役30年之後,仍然處於成群出現的靈活狀態。相比之下,國內在90年代初期引進的一批米-171直升機已經垂垂老矣、不堪大用。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海軍對海直-20規模服役期待已久

這種鮮明的對比,反映了美國與蘇聯在中型直升機領域,截然不同的設計思路。而對於國內來說,米-171這種來源於60年代米-8設計技術,受蘇聯設計理念烙印極深的裝備,與蘇聯在80年代發展的蘇-27重型戰鬥機的設計理念,有本質差距。因此,無論國內引進的米-171數量有多少,在本身定位和設計理念不符合國內需求的情況下,實際上都只能作為成熟的過渡型號來使用。

300架米-171,為何不如24架“黑鷹”受青睞?陸航發展給出答案

▲米-171的定位並不完全適合國內需求

像“黑鷹”這種價效比高,追求靈活機動的型號,即使國內沒有批次引進,最終出現的國產中型直升機,也註定會在外形及定位上與其有極大相似。只不過,國內透過對引進“黑鷹”的長期使用進一步強化,或者說加快了這個過程。從這一點來說,米-171的出局本就理所應當,因為它可能從來就沒有真正處於,國內發展中型直升機的規劃中。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