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引言:

上世紀50年代,在歷史學家吳晗和文史學家郭沫若的建議下,我國的考古工作者對明定陵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次考古發掘成果顯著,為專家們研究明史提供了許多實物依據,但是,也有人認為這次考古發掘是中國文物史上的一次浩劫。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那麼,這次考古發掘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是成果顯著,還是文物浩劫呢?

被盯上的明陵

明十三陵坐落於坐落於北京昌平,是一座規模龐大的明代皇陵群,在過去的幾百年間,雖然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但是這座皇陵群並未遭受到嚴重的破壞,比照歷代皇陵,明十三陵儲存相對完好。

1955年,

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以及文史學家郭沫若

等人以

研究明史為由

,向國家建議對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進行考古發掘。當時,

報請國家發掘的是十三陵的長陵

,因為十三陵的長陵埋葬的是明成祖朱棣,長陵在整個明十三陵中是面積最大的一座。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之所以主張挖長陵,吳晗和郭沫若都藏有一定私心,

他們認為朱棣的長陵裡應該陪葬有《永樂大典》,

他們想在有生之年親眼目睹這套曠世奇書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由朱棣命令解縉和姚廣孝等人主持編纂的一部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類書。《永樂大典》被認為是人類史上最早、最全的大百科全書,

比《大英百科全書》還要早300多年。

對於這次考古發掘,許多歷史學家和科學家都

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們的理由是:帝王陵墓不能輕易挖掘,況且當時的考古技術還不具備發掘帝王陵的條件。然而,在郭沫若和吳晗的堅持下,那些專家們的反對意見被忽視了,大多數人相信發掘明長陵利大於弊。

郭沫若和吳晗等人將挖掘長陵的申請報上去之後,一開始並未獲得批准,但是兩個人鍥而不捨地報請了四五次。郭沫若更是親自面見領導,暢談挖明陵的歷史意義,最終明長陵考古計劃獲得審批透過。

陰差陽錯挖定陵

1956年,由國內頂級考古學家和大學畢業生組成的考古隊進駐長陵,尋找長陵的地宮入口。考古隊員在長陵到處挖掘,

找了很長時間也沒能找到長陵的地宮入口。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也許定陵命中註定該有此一劫

,1956年夏天,一場暴雨將定陵的地宮入口沖塌陷了,郭沫若聽聞這個訊息之後,臨時決定改挖萬曆皇帝的定陵。其實,

郭沫若本人是一門心思地想挖長陵,但是長陵的地宮入口實在找不到,他才被迫選擇挖定陵。

萬曆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在位長達48年。他在位期間明朝也曾出現過短暫的迴光返照——

萬曆中興

,然而這次中興也讓明朝吃光了“老本”,

萬曆死後24年明朝就滅亡了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郭沫若和吳晗等人認為:萬曆皇帝在歷史上算是一位比較有爭議的皇帝,且他的定陵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三大陵墓,如果先發掘萬曆的定陵,可以為以後挖更大的帝陵考古積累一些經驗,同時也能破解一些圍繞在萬曆身上的歷史謎團。因此,考古隊撤出長陵,移至定陵進行發掘。

發掘定陵的功與過

由於定陵的墓道塌陷,所以考古工作者很輕易地就找到了定陵的金剛牆,然後進入了地宮以及後殿。這次考古發掘進展得異常順利,取

得了一些考古成果,同時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那麼,定陵考古到底取得了什麼成果?又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呢?

取得的成果:

首要成果是:培訓了考古人才。

定陵是我國建國後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主動發掘的帝王陵墓,我國的老一代考古工作者以及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協同作業,完成了這次考古工作。在這次考古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和剛畢業的大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鍛鍊,為我國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考古工作者。

其次,對帝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透過對發掘定陵,考古工作者進一步瞭解了帝陵的構造、各種機關的設定和殯葬禮儀。雖然有些相關知識在書本上可以查詢到,但是透過對定陵的實際發掘,考古工作者對明清時期的帝陵建造標準、殯葬禮儀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最主要的是:發掘出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定陵發掘過程中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這些文物為我們展現了明代後期皇帝的奢侈生活。其中許多文物造型精美,是巧奪天工的工藝品,例如

萬曆皇帝的金絲翼善冠和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

。金絲翼善冠用金絲編製成二龍戲珠的圖案,整個王冠竟然沒有一個線頭外露,高超的製作工藝,令人歎為觀止。孝端皇后的六龍三鳳冠用金絲編製成龍,用翠鳥的羽毛貼上成鳳,整個鳳冠使用了100多顆紅藍寶石和5000多顆珍珠,看上去美輪美奐。

定陵出土的眾多文物為史學家研究明朝的社會生產力提供了重要的實證。

慘重的代價

定陵發掘取得眾多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

這次考古發掘也造成了一些災難性的後果。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首先,定陵發掘比較倉促,沒有進行周密的組織就貿然行動,造成某些文物嚴重損毀。

眾所周知,古墓在地下埋藏了幾百年,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在挖掘古墓之前應該對古墓進行充分的調研,並做好相關的文物保護預案。然而,在明定陵發掘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並未進行充足的準備就貿然地開啟陵墓,使得處於密閉狀態的古墓迅速進入空氣,很多珍貴的文物一接觸空氣立刻發生氧化,給絲織品和書箱造成了毀滅性的損害。例如,萬曆身穿的華麗龍袍就是在考古工作者眼前由光鮮亮麗變成一塊毫無生機的黑色纖維。更有甚者是,

郭沫若等專家竟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情況下徒手抓取文物,對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發掘定陵,是豐碩的考古成果,還是一場文物的浩劫?

其次,文物保護工作未做好,造成了文物的二次損毀。

定陵發掘過程中雖然造成了一定文物的損毀,但是相

比較上世紀60年代的那次大規模損毀還算是小巫見大巫。

上世紀60年代,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使定陵再次慘遭荼毒。幾夥滿懷激情的年輕人衝進定陵,將萬曆以及兩位皇后的棺槨、屍骨、書籍、畫像以及許多文物抬出定陵博物館,在定陵大門前的廣場上對那些糟粕進行了義正言辭的批判,然後一把火將之焚燒殆盡。萬曆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都是用上好的木料製成的,那幫年輕人砸不動,就將棺槨扔到了城外的山溝裡。

結語

這是

一群錯誤的人,選擇了錯誤的時間和錯誤的地點進行的一次錯誤的考古發掘

。對定陵的考古發掘雖然得到了一些經驗和成果,但是這次發掘也對這座帝陵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

是一場文物浩劫,

教訓之慘痛令人不忍直視。

這次發掘之後,領導痛定思痛,並規定:

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陵

。幸好,當年長陵的墓道沒被找到,否則一旦挖開長陵,造成的損失肯定要比定陵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