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駱賓王《討武曌檄》雖是文學佳作,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缺陷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巨大的,我們很小時便會背誦駱賓王的《詠鵝》,還挺自豪,而這首詩卻是人家七歲時作的。他不但詩寫得好,文章也寫得好。

駱賓王《討武曌檄》雖是文學佳作,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缺陷

(駱賓王)

駱賓王文章的代表作是《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又稱《討武瞾檄》。從文學角度來講,是一篇難得的好文章。此文開篇便入主題,將武則天的種種罪行展現於世人,鞭辟入裡。全文采用駢儷體,對仗工整,用典精準,筆力雄健,行文流暢,就連武則天聽了都直誇駱賓王有才,抱怨宰相沒有識人之明。

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臨朝稱制,廢除中宗李顯,立李旦為帝。她大權在握,不但沒有還政於皇帝的意思,還做了一系列自立為帝的準備。大唐名將李勣的孫子李敬業,便在揚州起兵反武,駱賓王便是李敬業手下的筆桿子。

幹這種起兵造反的大事,筆桿子與槍桿子同樣重要,筆桿子可為己方鼓勁,在氣勢上壓倒對手,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這也是檄文的一大作用。

駱賓王《討武曌檄》雖是文學佳作,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缺陷

(駱賓王)

“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面對先帝的囑託,使百官慚愧;“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這一問更是振聾發聵,顯示出文章巨大的震懾力。

這篇檄文雖然在美化自己、醜化敵人方面做到了極致,但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缺陷,這個缺陷也是李敬業的硬傷,註定著這場轟轟烈烈的起兵走向失敗。

檄文要便傳州縣,除了鼓勁打氣外,也帶有政治綱領性質。《討武瞾檄》中卻含糊其辭,說要“共立勤王之勳,無廢舊君之命”,舊君是高宗李治,那麼要勤地王是誰?按李治之命應該勤中宗李顯,但李敬業卻找了一個酷似章懷太子李賢的人,以他的名義號令天下。放著大活人李顯不勤,偏偏以去世的李賢號令天下,不得不讓滿朝文武懷疑李敬業的動機。

駱賓王《討武曌檄》雖是文學佳作,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缺陷

(李顯劇照)

《討武曌檄》中說:“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妖孽到底指誰?是隻討伐武則天一人,還是要將滿朝文武一鍋端?抑或是哪幾個罪大惡極者?這些重大問題都沒有交待清楚,滿朝文武怎麼敢輕易表態呢!

誰是主子,誰是敵人,誰是朋友;要擁立誰,拉攏誰,打擊誰都沒有說清楚。這起的是什麼兵呢?是駱賓王太糊塗,不理解這些嗎?當然不是,駱賓王只是一個文人,如果李敬業有明確的綱領,以駱賓王的才華,檄文必定更加精彩。

最重要的原因是李敬業起兵的目的不純,私心太重。起兵後,本應順著運河北上,直搗東都洛陽,而李敬業卻背道而馳,南下收復金陵,因為金陵有王者之氣。此舉,使李敬業假起兵,真叛亂,想割據稱霸的企圖暴露無遺。

李敬業雖然跟隨爺爺李勣南征北戰,但僅僅只歷練成為一員勇將,並沒有組織這種大事的智略與才能。明清之際的王夫之先生對此事發表了精闢的見解:

駱賓王《討武曌檄》雖是文學佳作,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缺陷

(武則天劇照)

“李敬業起兵討武氏,所與共事者,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皆失職怨望,而非果以中宗之廢為動眾之忱也……觀其取潤州,向金陵,以定霸基而應王氣,不軌之情,天地鬼神昭鑑而不可欺。”

李敬業發動的所謂“起兵”事件,是一批失意官吏聚在一起,假匡復李唐之名,行圖謀割據之實,史學上定義為“揚州叛亂”。

可惜了駱賓王,滿腹才華,竟然上了李敬業的賊船。據《資治通鑑》記載,他與李敬業一起被殺;據《新唐書》記載,他不知所蹤;據《朝野僉載》記載,他投江而死。不管哪種結局,都是一個令人唏噓的悲劇。

文:熊魚自笑z

駱賓王《討武曌檄》雖是文學佳作,卻存在著一個重大缺陷

(駱賓王)

淺見拙識,以就正於大方。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新唐書》、《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