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皇帝詔書是如何從紫禁城發出的?清代對此有一套細密的規定

古代將禮儀形式分為五類,即吉、嘉、軍、賓、兇,稱為“五禮”。其中吉、嘉二禮最為封建統治者重視,之前關於吉禮已經有過詳細的說明,這裡不再贅述。本章主要講一講清代的嘉禮。

皇帝詔書是如何從紫禁城發出的?清代對此有一套細密的規定

嘉禮,按照《大清會典》所列有74項,主要有皇帝登基、朝賀、冊封、頒詔、頒朔、耕獵、躬桑、進書、經筵、考試、傳臚、婚禮、筵宴等大類。下面介紹幾項與政治有關的重要嘉禮儀式。

頒詔。指重大政事需要詔告文武百官和所有百姓,所以文獻常用“詔告天下”這句話,讓官員、百姓都要知道的重大事件,要以隆重、高規格的禮儀,來突出皇帝與朝廷旨意、諭令的神聖性和權威性,這也就是頒詔體現的政治意義。頒詔分兩個程式,從這兩個程式能看出頒詔的隆重和神聖性。

皇帝詔書是如何從紫禁城發出的?清代對此有一套細密的規定

第一步,天安門頒詔。先將詔書安設於太和殿內黃案上,然後皇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行禮,大學士奉詔至太和殿簷下授禮部堂官。禮部堂官跪受,交給禮部司官奉雲盤跪接,然後在鑾儀衛的黃蓋下舉至太和門,百官隨出。

詔書至午門外,放在龍亭內。由鑾儀衛校尉抬行,奏樂,御仗前引至天安門。天安門城樓上奉詔官跪接詔書登臺,設於案,宣詔官宣詔,文武百官在金水橋南跪聽。

宣詔畢,奉詔官將詔書置朵雲內,用彩繩繫於金鳳銜下,禮部官在城樓下接受,仍設於龍亭內,官兵護送至禮部,禮部尚書、侍郎率屬官行三跪九叩禮接受詔書,然後刊刻,頒行各省。

皇帝詔書是如何從紫禁城發出的?清代對此有一套細密的規定

第二步,直省迎詔、接詔、刊刻頒發。詔下各省,所過府、州、縣五里之內,文武百官跪迎,軍民伏道,等候詔書路過。省會預設詔案香案,並備龍亭、旗仗出迎。送詔使者將詔書置龍亭內,乘馬後隨,鼓樂前導。使者奉詔書陳於案,各官、紳士、耆老、軍民跪聽宣詔官宣讀。宣讀畢,使者以詔授督撫,布政司鐫刻頒發,由省至府、州、縣及武職機構,詔書到達,宣佈軍民。

頒朔。指的是頒發次年的歷書(乾隆即位後改稱時憲書)。編曆書有專門的機構欽天監,把第二年的歷書提前編好,在陰曆十月初一頒第二年的歷書。屆時,欽天監監督正率屬官置曆書於龍亭、採亭,儀仗鼓樂前導,由鑾儀衛抬至午門,先將皇帝、后妃之歷抬至太和殿階,跪拜後交於內務府掌儀司官,轉授內監恭進。

皇帝詔書是如何從紫禁城發出的?清代對此有一套細密的規定

王公百官則集於午門,跪聽欽天監官宣制,頒給曆書。地方頒朔,是由欽天監提前將曆書的樣書頒給各省布政司,由布政司照式刊刻,於十月匯送督撫衙署,督撫舉行受歷儀式,設香案放置曆書,率所屬文武官員行三跪九叩禮領。然後由布政司分發本省提鎮、道府,轉發所屬州縣,進一步頒佈民間。在邊疆地區,由驛遞給發。歷史還頒給藩屬國朝鮮、越南等。

頒朔之所以要舉行隆重的典禮,是因為頒朔在古代有政治意義,曆法是根據天文而來,是遵循天道執行,受歷是應天之道。受歷又表示奉正朔,即王朝中央下轄之官民以及從屬之藩國遵從奉行王朝的年號、曆法,表示對王朝的擁戴、從屬與效忠。

皇帝詔書是如何從紫禁城發出的?清代對此有一套細密的規定

傳臚。是授進士的典禮。各省的舉人到中央的禮部進行會試,錄取後為貢士,貢士是禮部錄取的,之後有殿試,是以皇帝的名義主考,正式授予進士身份。傳臚就是授進士、宣佈名次的典禮,諸進士向皇帝謝恩,這也是傳臚典禮的政治意義所在。

傳臚在太和殿舉行,屆時皇帝御太和殿,內閣大學士將黃榜授禮部尚書,由宣讀官宣讀,一甲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單獨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禮,然後二甲、三甲先後跪叩。贊禮官引導進士從太和殿到太和門、午門天安門,到整個北京城。其中三鼎甲最榮耀,從正門出去,這些門平常不開,只有皇帝出入和大婚時皇后入此門,以這種禮儀形式來表示對高階知識分子的獎勵。

皇帝詔書是如何從紫禁城發出的?清代對此有一套細密的規定

以上介紹的三種嘉禮,是最為重大且是最為常見的。此外還有冊封、大婚、筵宴等嘉禮這裡就不再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