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項羽、韓信、馬謖都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只有馬謖失敗?

我國五千年的精神文明史所締造出許多優秀的文化,幾千年的古代軍事理論達成體系,並出現了很多戰爭策略的兵書。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秦朝時期的《太公六韜》;夏商周時期的《司馬法》,其中還有我國曆史上最為完整的且最早的兵書《孫子兵法》。其書中記錄了許多戰術方面的的經典理論,其中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都是源於“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一戰術。

項羽、韓信、馬謖都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只有馬謖失敗?

“置之死地而後生”從字面上理解便是將自己放在最危險的處境,只有拼了命才可獲得勝利,歷史上使用在此種戰術的項羽、韓信都大獲成功,然而為何獨有失敗馬謖了呢?

項羽、韓信、馬謖都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只有馬謖失敗?

秦末起義,項羽率領楚軍攻進秦朝境內,鉅鹿之戰便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場戰役。此場戰役中秦軍與楚軍雙方實力懸殊,兵馬數量差距巨大,項羽面對此種情況便使用了“置之死地而後生”此種戰役,然而讓項羽獲得勝利的並不只有這一種戰術。項羽常年作戰、經驗豐富,他將多種理論相結合,清楚對方軍隊的水平來決定戰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這一戰術用以判斷戰場情況。項羽並沒有因兵力處於劣勢、使用防守策略,相反他轉守為攻,主動出擊,掌握主動權,並將對方軍隊分為幾部分聯合出擊,這樣一來,自然將對方的防線攻破了。項羽“破釜沉舟”這一技巧只適用於一時鼓舞士氣,倘若長期作戰自然軍隊會衰弱,項羽深諳其中的道理,這也是項羽在鉅鹿之戰扭轉戰局的原因。

項羽、韓信、馬謖都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只有馬謖失敗?

韓信的背水一戰則與項羽大不相同,項羽因兵力衰弱所以選擇了這一戰術,而韓信則是因為沒有能與之作戰的精兵,這些士兵並無能力且意志薄弱,韓信有足夠的信心戰勝對方,首先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然後選擇了削弱對方能力,增加自己士氣的戰術。然而這種戰術並不是完勝之計,真正能使韓信勝利的是他自己強大的指揮能力與用兵技巧。

項羽、韓信、馬謖都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為何只有馬謖失敗?

馬謖的失敗則是來自於各方面的因素,置之死地這種情況並不是他的選擇,而是他走投無路,他在萬般無奈之下選擇了這一戰術,卻忽略他們自身所處的環境,並無能為此種戰術打好基礎條件。其次,馬謖違背了早已定下的戰略,臨時改變戰略導致軍隊發生內部矛盾,這樣的情況根本無力抵擋外敵。馬謖在這場戰爭中處於被動的狀態,他被對方軍隊包圍導致此種戰術根本無發揮之地,這樣一來,這場戰爭必定是失敗的結局。

置之死地而後生並不是獨自存在的戰術,它需要判斷情況、熟知對方實力、與其他戰術相結合,不考慮大局貿然行事,結果自然是不盡人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