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一直以來,越王勾踐被描摹成一位勵精圖治、任賢用能、忍辱負重的勵志型君王,與其形象迥異的則是驕奢淫逸、窮兵黷武的無道之君吳王夫差。

其實,這種結論經不起推敲,真正的勾踐根本就是個渣。他的所作所為畫面太汙,令吃瓜群眾不忍直視。

想要了解勾踐這個人,還得從吳越爭霸講起。

吳國地處今長江下游的江蘇地區,春秋初期屬於楚的屬國。後來慢慢發展壯大,不但敢與強齊叫板,漸漸地也不屌楚國了。

楚莊王伐陳,吳國居然派兵阻止。這時候的楚國正是飲馬黃河、問鼎中原的最盛時期,吳國膽敢公然與楚為敵,可見其國力不俗。

吳越爭霸,不僅僅是吳越兩國間的愛恨情仇,而是大歷史使然。

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即位。第二年,晉國就主動派使臣送來了當時中原最先進的戰車,並將射御之法悉數傳與吳人。如此一來,吳國除了舟師之外,陸戰水平也突飛猛進,躍躍欲試的想要加入逐鹿中原的行列當中。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春秋時,爭霸的諸侯國間除了軍事手段,就是邦交了。晉與楚是繼齊之後崛起的最有實力角逐霸主的新興勢力。本來兩國鬥得旗鼓相當,可是晉的傳統友邦秦卻在關鍵時刻背棄了“秦晉之好”,轉而與楚結盟。

緊接著,齊也步秦後塵,與楚結好,其它小國如陳、蔡、鄭、許、魯、宋、曹、衛等國見勢不妙,相繼投入了楚人懷抱。

一時間,晉人孤立無援。

為改變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晉實施了“聯吳制楚”的策略,向吳國暗送秋天的菠菜。

吳一直想要北進擴張,但西面有強楚,南面有“兩邦同城、相亞門戶”的越國。

楚與越都是吳的後顧之憂,有了晉這個強援,吳國決定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吳國決定先解決強楚,開始頻繁對楚用兵。

從魯成公七年(前584)開始,到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吳楚始終處於戰爭狀態。

在經歷了百餘年戰爭的歷練後,吳國發展成為軍事強國,滅掉楚的屬國徐與舒,吞併楚國大片國土,尤其是柏舉之戰中,在吳王闔廬的指揮下,吳人發揮戰車的靈活機動性,長途迂回奔襲並快速推進,聯合唐、蔡從淮水流域分三路進軍,五戰五捷,一度佔領了楚國的郢都。

此戰之後,“南至江、北至方城,萬三千里皆服於吳矣。”吳國一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與此同時,相鄰的越國也趁吳人與楚爭鋒無暇分身的良機,“內修封疆之役,外修耕戰之備”,悄然間積蓄力量。

越王允常(勾踐父親)時,就經常在吳人全力攻楚的時候趁虛而入,雙方摩擦不斷。

吳王早就憋了一肚子火,在攻破楚國都郢後,轉而將矛頭對準了越人。恰在此時,越王允常去世,吳王於是趁越國大喪之際,果斷出兵打上門來。

面對身經百戰的吳王闔廬與深諳韜略的孫武、伍子胥,初出茅廬的勾踐居然使出近似無賴的招數:

吳越兩軍對壘,勾踐先是派出少許軍兵試探對方虛實,哪知吳軍陣巋然不動;勾踐無奈,轉而派出數百囚徒組成的敢死隊,這些囚徒不是向吳軍發起自殺式衝鋒,而是來到吳軍陣前分成三列,整齊劃一的當眾集體自刎。

饒是吳軍久經沙場,也沒有見過如此慘烈的死亡,一個個瞧得瞠目結舌。

趁著吳軍驚魂未定的,越軍發起了山呼海嘯般的猛烈衝鋒。

氣為之奪的吳軍很快敗下陣來,亂軍中吳王闔廬負重傷,結果不治身亡。

如此一來,吳越之間就結下了有你無我、有我無你的死仇。

如果說此次戰役是吳王伐人之喪、乘人之危,那麼越王勾踐使出的手段也可以歸類於哀兵必勝了。但接下來勾踐的表現就值得玩味了。

就在吳王厲兵秣馬籌備報復之時,越王勾踐卻主動打上門來,夫差率軍大敗越王勾踐於夫椒(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越軍只剩餘五千餘人,退守會 山(浙江紹興南)負隅頑抗。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眼見情勢危急,勾踐召集殘部,當眾表示“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執)越國之政”。

這時,文種越眾而出,勸勾踐以謙卑姿態向夫差求和,以待時機一舉翻盤。

說起文種,有必要做一個簡單介紹。文種與范蠡是越王勾踐手下的重要謀士,許多人不知道他們並不是越人,而是楚人。原來,楚人在戰敗後,開始了亡羊補牢:一面主動與同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的秦人結好,一面暗中“聯越擾吳”,從國中派遣了大量謀士潛往越國。

其中最為著名者,就是范蠡和文種了。

《史記》中記載,勾踐聽從了文種建議,以美女、珠帛等物賄賂吳國太宰嚭,請他勸說吳王同意放越王一馬,而夫差居然同意了。

勾踐不能食言而肥,只好將國政託付與文種,自己則“卑事夫差”,“親身為夫差前馬”,做了夫差的馬伕。

勾踐到吳國為臣為奴,除了卑躬屈膝努力證明自己再無異志外,還主動向吳王夫差表起了忠心。

一次,夫差生病,勾踐聽從隨行的臣子范蠡建議,自告奮勇取了夫差的翔嚐了嚐,並據此斷言夫差的病馬上就會好。

從此,勾踐就得了口臭的病,而且一生未愈。

能吃屎的奴僕,自然是忠心耿耿,勾踐以此取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後,夫差將勾踐放還越國。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許多人誤以為,夫差之所以不殺勾踐、放虎歸山,是因為自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手下親信嚭收受賄賂所至。

其實,這個說法值得商榷。真正的原因,還需要放在春秋這個大歷史背景考量。

吳王夫差的先祖是讓國的泰伯,骨子裡就受到了周文化的洗禮與薰陶,在戰勝越人後,並沒有趕盡殺絕,只是“墮其城、隳其國”,大肆破壞一番就收手了。

夫差一心想要爭霸,不殺勾踐,既非認同佞臣伯嚭“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的說辭,也並非因為西施善媚的緣故,而是其所作所為符合孔子“興滅國、繼絕世”的政治理念。

受盡屈辱回到國中的勾踐,為了激勵自己復仇,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開啟了史稱“臥薪嚐膽”的模式。

眼睛睜不開了,就吃點苦菜;腳底寒涼,就用水泡一會兒;出來進去的時候嘗一下懸掛的苦膽。

有學者指出,苦菜積聚的多了也被稱為蓼薪,這就是所謂“臥薪嚐膽”的來歷。

其實,勾踐從來沒有臥在硬柴上。臥在乾柴火上面,估計那樣子也休息不好。

為了積蓄力量,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順應天時養育萬物,廢除不利農耕的法令,積極生產。

勾踐以身垂範,“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四年後,隨著國力的增強,勾踐急於報仇,躍躍欲試想要對吳用兵。范蠡認為條件尚未成熟,苦口婆心勸他再忍耐一時。

不久,越國國內鬧起了饑荒,人們情急之下竟然連糧食種子都吃光了,眼見得要耽誤春耕,文種建議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提出借糧的請求。

越人此舉,其實是在試探吳人,哪料夫差本著睦鄰友好、賑災救荒的人道主義精神,毫不猶豫的滿足了勾踐,幫他渡過了難關。

第二年,吳國也發生了嚴重饑荒,夫差派人來向勾踐借稻種。勾踐表面上痛痛快快答應了吳人,只是他借出的種子都是煮熟的。此舉,導致吳國境內農田大面積絕收。

國勢如此艱難,吳王夫差仍執迷於“北威齊、晉”、爭做天下霸主的夢想,前482年,北會諸侯於黃池。

率領精銳悉數北上,國中交由太子率領老弱病殘留守。得知訊息後,勾踐果斷率軍趁虛而入,大敗吳人,殺死了吳太子。

夫差鞭長莫及,只好派出使臣求和。勾踐知道短時間內無法完全消滅吳人,索性見好就收,同意了和議。

又過了四年,勾踐見吳國精銳大半死於齊晉,軍事實力大不如前,於是果斷出擊,越軍長驅直入,將吳國國都姑蘇城團團包圍。

三年後,彈盡糧絕的“吳師自潰”。走投無路的夫差希望越王放自己一馬,被勾踐斷然拒絕:“昔天以越賜吳,而吳不受;今天以吳賜越,孤敢不聽天命,而聽君之令乎?”

萬念俱灰的夫差,只好自縊而死。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見大事已諧,范蠡功成身退,走的不知去向。臨行作書一封給文種,雲:“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本來文種還對勾踐抱有幻想,得范蠡書後心中忐忑,從此稱病不朝。

即使如此,文種也沒有逃過勾踐毒手,不久就有人告發他謀反。勾踐不由分說,當即派人前往文種處賜劍,稱:“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

文種無奈,只得自剄而死。

勾踐為什麼急著屠戮功臣文種呢?

世人首先會想到的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兩個成語。這樣講雖然也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的原因恐怕是文種在代替勾踐的執政期間,實施了一系列與民休息的政策有關。越國人民在沒有勾踐的時候安居樂業,文種在越人心中很有威望。

這種威望大到足以動搖勾踐的統治,即便文種無心染指最高權力,但也無法改變功高震主的事實。

如果范蠡不是見機的早,只怕一樣也得身首異處了。

《史記》中,司馬遷雖然也揭露了勾踐過河拆橋、恩將仇報的薄情寡義,但更突出的卻是他忍辱含垢、勵精圖治、臥薪嚐膽的賢明君王形象。

為什麼這樣呢?

眾所周知,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忍受了宮刑的屈辱。

因此,他在《太史公自序》中開宗明義道:“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

司馬遷認為受挫折、受侮辱,能夠使人發憤有為,可以使人的意志更加頑強。而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也曾經嘗屎、嘗膽,能忍他人不能忍的屈辱,謳歌勾踐,應該有同病相憐的層面。

正是由於司馬遷將情感寄託於文字,才將勾踐刻畫成了古今隱忍第一人。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唐人李白作《越中覽古》詩讚頌勾踐破吳復仇稱霸的事蹟雲: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到了南宋時,勾踐又被賦予了家國情懷,成為恢復中原的文化精神。柴望《越王勾踐墓》詩云:

秦望山頭自夕陽,傷心誰復賦淒涼?今人不見亡吳事,故墓猶傳霸越鄉。

雨打亂花迷複道,鳥翻黃葉下宮牆。登臨莫向高臺望,煙樹中原正渺茫。

短短數行,竟然連用了兩個望,可見南宋人民渴望收復中原的熱切。

發展到後來,勾踐乾脆成了沉淪社會底層文士眼中的勵志榜樣,清人蒲松齡一生不得志,不甘平庸的他曾撰一膾炙人口的自勉聯: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

蒲松齡發憤著書,終於寫下了煌煌鉅作《聊齋志異》。

直到今天,勾踐仍是人們吟詠聚訟的話題人物。

子曰“春秋無義戰”,以“成王敗寇”的觀點看來,勾踐無疑是人生大羸家;但從做人的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勾踐是個狼子野心的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