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割耳朵代表戰功,割鼻子代表征服。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南詔與大唐的恩怨

南詔源於六詔中的一部,本為滇西洱海實力較強的一個部落施浪詔,唐初時期開始逐漸融合形成西南強大的奴隸制政權國家,因為施浪詔在六詔之南,故而被稱之為南詔。

為了穩定西南亂局及對抗吐蕃,大唐決定扶持施浪詔吞併其他五詔。開元二十六年(

738年

),施浪詔首領皮邏閣吞併其他五詔,建立了以洱海為中心的南詔國,皮邏閣也被封為“

南詔王

”。雖然在當時看來,這個舉措對穩定西南局勢短期來看是有意義的,但從長遠看來卻對大唐是極大的威脅,正所謂“

六詔歸一大唐愁

”就是這個意思。

天寶四年(

745年

),南詔以大唐“

築城收質,繕甲練兵,密欲襲我

”之名發動了對安寧城和步頭路控制權的天寶之戰,大唐損失慘重,失去了西南最便捷的出海口。南詔雖然勝利,但也是慘勝而已,於是最終選擇了投靠吐蕃,走上了與大唐對抗的道路。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大唐安史之亂無暇顧及其他時,南詔趁機吞併周圍小國部落,並進一步將其範圍勢力擴大到大唐境內。其勢力之大,實力之強,就連當時南詔國自己都覺得“

漸覺無吐蕃之協助,已可獨立存在

”的地步,於是南詔又一次與大唐重歸舊好,聯盟對抗吐蕃。在唐德宗、憲宗的不斷打擊下,吐蕃迅速走向衰落,而此時的南詔因為實力逐漸強大,看到唐朝江河日下的國勢,也滋生了與唐一較長短的野心。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公元829年,南詔軍突襲唐朝,攻陷成都西城大肆掠奪工匠百姓數萬人、金銀財寶無算。公元859年,南詔王世隆改國號為“

大禮

”,自稱皇帝,叛唐自立,並開始了他“

兩陷安南,四犯四川,一入黔中

”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大唐派出名將高駢任安南都護。公元866年,高駢收復交趾,全殲南詔軍,並將南詔軍主帥段酋遷及其部下三萬多人斬首,右耳割下送至長安報功。

世隆不甘心失敗,於是在公元869年親率大軍突襲西川,攻破多個城池並再度攻到成都城下。由於成都軍民的誓死抵抗,世隆在成都城下折損數千精銳之後,竟然喪心病狂地將擄掠而來的軍民割掉耳鼻,以示征服之意。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南詔要將俘虜割掉耳鼻呢?

首先,割耳是代表戰功,割鼻是代表征服。在成都城下受挫後,世隆不得不退兵。蠻人退兵都要論功行賞,各部要對南詔王呈上自己的戰功與俘虜的奴隸,為了方便清點,便割下耳鼻為證,方便計數。

其次,為了報復高駢在安南割去南詔士兵耳朵之仇。高駢在交趾一役中大破南詔軍,將所俘虜之南詔軍三萬餘人盡數斬殺,並割去耳朵報功,為了報復高駢在交趾一役中的這種行為,世隆更加殘忍的將鼻子也割去,目的是為了羞辱大唐。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最後,割耳鼻既是一種刑罰,也是一種詛咒。早在遠古時期,便有了劓刑之說,就是割掉鼻子,與它一樣割耳也是一種刑罰,這兩種刑罰屬於是“

肉身五刑

”中的一種,是一種以侮辱性為主的刑罰。另外,割耳朵對於南詔人來說,也是一種詛咒。耳朵不僅僅代表著戰功,對於南詔人來說,它更是祭祀先祖的媒介物,沒有耳朵死後就得不到後代的祭祀,那麼割掉四川軍民的耳朵也就成了一種極其惡毒的詛咒。

南詔國攻破四川后,為何要割去俘虜的耳朵和鼻子?

結語

大唐一手扶持的南詔國終成了帝國的心頭大患,最終整個唐帝國在於吐蕃與南詔的不斷消耗中,逐漸消亡,而戰爭受累者永遠是百姓,最後用一首描述當時被擄走百姓慘狀之詩來結束本文。

雲南路出陷河西,毒草長青瘴色低。漸近蠻城誰敢哭,一時收淚羨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