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稱為“斯大林管風琴”的是什麼武器?實力如何?

“斯大林的管風琴”指的就是БМ-13“喀秋莎火箭炮”,不知出於什麼原因,西方很習慣給喀秋莎冠以各種非官方名字,比如朝鮮戰爭時它還被稱為“金日成的大嗓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稱為“斯大林管風琴”的是什麼武器?實力如何?

“斯大林的管風琴”是德國國防軍在戰爭中為喀秋莎火箭炮取的名字,原因是每次喀秋莎火箭炮發射時,都會在天際響起尖利又沉悶的嘯聲,而且蘇軍還喜歡大規模叢集使用火箭炮,發射時每每聲勢浩大,猶如地動山搖,火箭彈飛過的天空彷彿有管風琴在鳴奏,故而給取了這麼個名字。

但是“斯大林的管風琴”這個名字卻起的並不單純,它有雙關含義,“Stalin Organ” 的“Organ”在外文中還有有雄性生殖器、陽具等意思,這絕對不是個雅稱,其實翻譯成“斯大林的大管子”更恰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稱為“斯大林管風琴”的是什麼武器?實力如何?

想想也是,對於一種給己方造成極大恐懼和傷亡的敵方武器,能起個“管風琴”這麼文縐縐的名字才叫怪了,正如大名鼎鼎MG42通用機槍,它超高的射速令盟軍聞風喪膽,贏得了“撕布機”、“希特勒的電鋸”這些名字,但大頭兵們才不讓你抖威風哩,他們給MG42取了個“希特勒的褲子拉鍊”的蔑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稱為“斯大林管風琴”的是什麼武器?實力如何?

當然,蘇軍士兵是愛死自己的БМ-13多管火箭炮了,它火力兇猛,機動靈活,БМ-13-16火箭炮一次就能發射出16枚威力巨大的132mm火箭彈,8秒左右即能射出全部的炮彈,將對面8500米內的德軍陣地化為火海,無論是炸工事、打坦克、消滅步兵,БМ-13火箭炮都表現的非常出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稱為“斯大林管風琴”的是什麼武器?實力如何?

實際上最早的時候БМ-13還沒有“喀秋莎”這個名字,它屬於秘密武器,只在發射架上印有“К”字,結果用著用著,蘇聯士兵們便稱它們為“Катюша”了,這個名字取自1938年手麗基雅·魯斯蘭諾娃的民謠《喀秋莎》,歌詞中名為喀秋莎的少女幾乎是那個年代所有士兵們的夢中情人,按今天的話說,她是蘇聯士兵的戰場女神,這個名字可比什麼“斯大林的管風琴”深刻多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稱為“斯大林管風琴”的是什麼武器?實力如何?

戰場上的喀秋莎經常帶給德軍無法承受的傷亡,蘇軍也非常喜歡將火箭炮大規模集中使用,一次性的給德軍來個大清洗。不同於普通的炮擊,火箭炮的瞬時彈著更加密集,因此被火箭炮犁過的陣地幾乎無法再守衛下來,除了爆炸殺傷外,還有相當多計程車兵產生精神崩潰、膽怯、心理疾病等問題。更過分的是,蘇軍還有許多“孤狼”車組,他們可以開著GMC卡車裝載的БМ-13滿戰場的跑,對德軍補給、車站、部隊集結處進行頻繁的轟炸,不理吧,他們炸得你肉痛,發動大部隊去抓吧,他們逼急了就炸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德國稱為“斯大林管風琴”的是什麼武器?實力如何?

其實《喀秋莎》的歌詞確實很能詮釋“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啊!這歌聲姑娘的歌聲,跟著光明的太陽飛去吧,去向遠方邊疆的戰士,把喀秋莎的問候傳達。

蘇聯軍人的情人,德國法西斯的夢魘,這就是“斯大林的管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