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古中國沒有一週星期七天這一概念,無週六週日,古代官員是怎樣過休息日呢?

在我國古代確實沒有星期六、星期天這一概念,規定星期天、星期六休息是西方國家為了紀念耶穌而設定的歷法。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是上帝在最初六天創造了天、地、光、水、空氣等物質,到了第7天上帝要休息,於是規定第七天為安息日。

古中國沒有一週星期七天這一概念,無週六週日,古代官員是怎樣過休息日呢?

上帝休息發福利也不讓人們幹活了,規定這一天除了敬拜之事,其他的事一律不許做,因此這一天也叫禮拜天。

還有第2種說法,說第7天是耶穌昇天日,耶穌不是被弟子出賣釘死在十字架上了嗎?為了紀念耶穌規定在這一天休息,意思是讓人們去祭拜耶穌。

後來有人說耶穌是第7天昇天的,那麼應該在頭一天(星期六)進行祭祀禮拜,到後來又增添了星期六休息禮拜之規定。

總的來說一週7天休息兩天是西方曆法的規定,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公曆,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採用的是農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陰曆。

到了民國,為了和國際接軌,我國採用了公曆紀年,於是我國有兩種曆法並存,即陽曆和陰曆,星期天禮拜天休息之說,這才流行開來。

問題來了,我國古代沒有采用西方曆法,也就是說沒有星期天星期六休息之說,古代是如何規定官員休息的?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西方稱“一週七天”為一禮拜,我國則稱“七天一週”為一星期,為何有這種區別呢?

原來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為了編寫教材,特命欽天監官員袁嘉穀修訂我國的歷法。

古中國沒有一週星期七天這一概念,無週六週日,古代官員是怎樣過休息日呢?

我國古代曆法都是把二十八星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一週,迴圈往復,稱為“七曜”。

如此一來,“七曜”就暗合了西方的“7日一週”的規定,清末的禮拜天就叫“七曜日”。

此時袁嘉穀感到讀“七曜日”很拗口,為了便於普及,由於這7天對標星座,老袁乾脆改成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日的稱呼。

清朝滅亡,民國建立後,星期之說也就流行開來。

回到主題,我國古代早在先秦時期就開始了官員休假制度,當然不是按禮拜天休息的。

古中國沒有一週星期七天這一概念,無週六週日,古代官員是怎樣過休息日呢?

最初官員的休息日稱為“沐浴日”,也就是規定官員過一段時間要洗洗澡,因為上朝面君身上有異味影響情緒。

多長時間洗一次澡也有規定,各朝各代有所不同。比如漢代實行“5日一休”的制度,也就是說過5天洗一次澡。

從漢代開始朝廷就制定了一系列的考勤制度,比如官員有集體宿舍和公共澡堂,當然過去宿舍不叫宿舍,而是叫吏舍;公共澡堂叫沐湯,官員上5天班後洗澡回家和家人團聚。

官員的其他假期,比如婚假,病假、喪假另有規定。父母去世的喪假又稱“丁憂”,一般是三年。假如朝廷離不開這個官員,那麼皇帝就不批准這麼長的假期,這叫“奪情”。

每逢重大的祭祀日,比如春節,元旦,元宵節、清明等,各朝各代官員放假的天數有所不同。

寬容富裕的朝代,比如宋朝和唐朝官員們休息日就比較多,官員休息日多,無形之中帶動了當時的經濟。

古中國沒有一週星期七天這一概念,無週六週日,古代官員是怎樣過休息日呢?

官員有時間出去消費才能拉動經濟。

明朝朱元璋就比較苛刻,大臣們上班時間多,假期少,大臣們上朝晚一點朱元璋都不高興,還不讓大臣們抱怨。

當時有一個叫錢宰的官員寫了首抱怨詩:“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睡個晨覺成了明朝官員的奢望,更別奢望有星期天了。

總而言之,我國古代不是按照西方的一週休息兩天的制度而實行的,官員什麼時候休息,休息多長時間都是皇上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