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公元1644年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崇禎帝以身殉國,享國276年的明帝國終是落下了帷幕。

明朝滅亡以後,清朝迅速做出反應,先是攝政王多爾袞聯合吳三桂在山海關一片石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不久又趁機入關,清朝由此從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大一統政權,開啟了統治中國268年的歷程。

清朝在入關以後,可以說除卻自身的八旗制度特色以外,基本上全盤接受了明朝的制度,因此被稱之為清承明制。清朝之所以這樣做,一是以此方便拉攏前明的官紳階級。二是自己本身制度並不完善,早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就仿明制設立六部等。所以入關後全盤繼承明朝制度,以完善自身制度也是情理之中。

但如果稍微熟悉明清兩朝歷史的話,會發現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度,而清朝則是秘密立儲制度。既然清承明制,為何兩者之間繼承製度截然不同呢,為什麼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在清朝就行不通了呢,那麼宋安之今天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首先來說說明朝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優點,嫡長子繼承製度出現很早,但在歷朝歷代之中,明朝可以說是執行的最為徹底。

而正因為執行的最為徹底,所以明朝的繼承人方面,並沒有出現血淋淋的兄弟相殘乃至子弒父的事情。沒有過諸如唐朝玄武門之變那般的血腥殘酷奪嫡事件,也沒有過諸如清朝九子奪嫡那般陰暗血腥的奪嫡事件。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可以說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保證了政權平穩過渡,不至於出現自相殘殺的局面。雖然這種制度下有可能出現平庸之主,但明朝發展到後面屬於是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國政的局面,有著這兩個機構輔佐皇帝治理國家,皇帝只需要在大事情決策上不失誤就好,無形中是將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負面影響減弱。

那麼既然是清承明制,為什麼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呢,而且這個嫡長子繼承製度還是有著很明顯的優點所在的。

宋安之認為原因在於所謂的清承明制,並非是真的繼承明朝制度。而且清朝一開始就沒有明確的繼承製度,在第四位皇帝康熙帝在位時期才確定嫡長子繼承製度,已經是晚了。而且其自身的八旗主僕關係特色,已經潛移默化成為一種傳統,可以說是實施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最大攔路虎,很明顯康熙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度最後是徹底失敗。

接下來宋安之先來說說表面上清朝兩次繼承明朝制度的失敗原因。

公元1644年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繼承明朝制度之時,也按明制設立了管理太子事務的東宮機構詹事府,不過於當年裁撤。主要原因是順治帝當時尚且年幼。順治八年順治帝親政,次年復置此機構。順治十五年又以“未有職掌”而“暫裁”。當時正是順治帝與董鄂妃所生“朕之第一子”和碩榮親王不足三個月早夭之際,順治帝此舉應該是表示自己沒有想立其他兒子為儲之意。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可以說在清朝剛剛入關的順治帝在位時期,是清朝最接近明朝嫡長子繼承製度的時期。不過因為清初統治者在立儲問題上,因為受其關外時期的影響,所以立儲與否,更多是隨著統治者順治帝的心情而來,因此並沒有確定下來。

到了康熙帝在位時期,開始確定清朝的繼承製度為嫡長子繼承製度。

但嫡長子繼承製度隨著太子胤礽的兩次廢立而失敗,可以說康熙帝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康熙帝的嘗試為什麼失敗呢?

一是康熙教育不到位,平衡不了眾位阿哥和太子的關係,使這些阿哥們對於嫡位都有野心。而且因為康熙朝才開始確定嫡長子繼承製度,並且正式冊封皇太子,所以太子的待遇方面,並沒有平衡好,幾乎追平皇帝,因此造成康熙與太子的對立乃至於父子反目成仇。

康熙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回憶索額圖的罪行之時,是這般說道:“昔索額圖懷私,倡議皇太子服御俱用黃色,一切儀制幾與朕相似。驕縱之漸,實由於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雖然是將他和太子胤礽父子間反目成仇的罪名歸於索額圖身上,但也可以看出康熙帝並沒有平衡皇帝與太子的權力關係,這也是嫡長子繼承製度最後失敗的一個原因所在。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二是清朝的八旗特色,注重於人身依附關係,說直白點就是主僕關係,而非君臣關係。

正因為如此,所以康熙三十七年開始,隨著皇太子胤礽的六個兄弟正式被授予爵位和八旗領民以後。那些依附於阿哥的旗民認為每個阿哥都有繼承權,所以對自己所屬的阿哥自然是支援,這些阿哥們不乏野心勃勃之輩,因此一出九子奪嫡的好戲自然開始了。

二、康熙確定嫡長子繼承製度,深層次的難題在於一人獨對潛移默化的傳統。

大家知道清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大一統政權,所以清朝在一開始的發展,並非如同其他傳統中原王朝一般,尤其是繼承製度。

清朝在草創時期,也就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在繼承人問題上,還是偏向於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因此努爾哈赤先後欲立長子褚英和次子代善為繼承人的,不過因為統治集團內部的政治鬥爭而不了了之。

說起這時候的繼承製度,其實還是要和清朝的八旗制度結合起來看的。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其實並非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帝國,更多屬於是汗國模式,而努爾哈赤主張的是八家分權。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正因為努爾哈赤主張八家分權,所以提倡八王(掌管八旗的貝勒)共治制度。所以死的時候也沒指定繼承人。而是由八王共同推舉一位新的大汗,而清太宗皇太極身為四大貝勒之一,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推舉為新的大汗,因此可以視為這種繼承製度為汗位推舉制。

而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因為八家分權。所以在成立開始起,八旗各旗主也就是八和碩貝勒,對於所屬旗民就有著很強的人身依附關係,可以說是主僕關係,以至於出現八旗屬員唯知其主的觀念。

雖然皇太極在繼位以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進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權,不只是1636年改後金國號為大清,更是意味著經歷了努爾哈赤的草創時期,清朝成為一箇中央集權式的帝國。

但這個帝國在一開始就是八家分權,皇太極雖然進行了集權,但並不是一時半會就可以扭轉過來,最起碼八旗屬員唯知其主的觀念並沒有得到改變,這種思想可以說是根深蒂固。

到了清朝入關以後的順治時期,雖然打壓了諸王,進行了中央集權。但八旗屬員唯知其主的觀念已經潛移默化下成為一種傳統,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

再加上康熙帝之前清朝皇帝並沒有生前立儲的習慣,所以康熙帝等於是一個人面對清朝長期以來潛移默化的傳統,其難度可想而知。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雖然康熙帝置傳統於不顧,而使用嫡長子繼承製度,獲得了漢人大臣的支援。

但八旗的主僕關係早已是根深蒂固,更要命的是康熙授予自己的兒子們擁有部分八旗領民。雖然這些阿哥們並非是旗主,但因為其特殊身份,無疑就是這些旗民的主子。這些唯知其主的旗民,對於自己的主子當然忠誠,因此自然支援其奪嫡。

再加上康熙帝之前清朝並非是嫡長子繼承製度,皇帝亦沒有生前立儲的舉動。所以除卻漢人大臣以外,八旗之人都認為只要是皇帝的兒子,就都有資格繼承皇位,因此九子奪嫡自然在所難免。

可以說究其原因,康熙帝是一個人面對之前三代累積下來的傳統。這個根本問題很明顯他最後並沒有解決,因此不只是出現了九子奪嫡,更是出現了使用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失敗。

而正因為清朝立儲制度的一波三折,在康熙帝之後,歷經殘酷九子奪嫡而勝利的雍正帝,在總結了之前立儲制度的失敗經驗以後,因此別出心裁的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就是阿哥們不分嫡庶,人人都有繼承權,符合清朝長期以來的傳統。

但為了避免再度出現九子奪嫡,所以雖然阿哥們人人有繼承權。但皇帝不會將繼承人公之於眾的,而是寫在遺詔之中,等到皇帝駕崩以後再揭曉,所以自然不會再現康熙年間,諸位阿哥群起而攻之太子胤礽的事情,可以說是相當高明的。

現在大家明白了明朝嫡長子繼承製度為什麼在清朝行不通的原因了吧。正所謂以史為鑑,很多歷史表面上來看很簡單,但細究之下,其實還是很精彩而耐人尋味的。而看人看事,只看表面往往也不全面的,深入瞭解了才有發言權的。

既然清承明制,為何明朝是嫡長子繼承製,清朝是秘密立儲制?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